匊字详情

ㄐㄩ
勹部 共8画 半包围结构 U+530A CJK 基本汉字

勹部

8画

6

8画 (匊)

半包围结构

QOI

PFD

RYUF

27920

0547

U 530A

撇、横折钩、点、撇、横、竖、撇、点

匊字概述

〔匊〕字拼音是(jū),部首是勹部,总笔画是8画

〔匊〕字是半包围结构,可拆字为“勹、米”。

〔匊〕字仓颉码是PFD,五笔是QOI,四角号码是27920,郑码是RYUF,中文电码是0547

〔匊〕字的UNICODE是U+530A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1258,UTF-32:0000530A,UTF-8:E5 8C 8A。

〔匊〕字异体字是𦥑

汉字解释

ㄐㄩ

基本解释

满握;满捧。
用手捧起。

康熙字典

卷别 :正文・子集下 部首:勹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349頁,第12

同文書局本: 第151頁,第12

標點整理本: 第80頁,第19

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𡘋居六切,音菊。說文》:在手曰匊。【徐曰】手掬米,會意。玉篇》:兩手也、滿手也、手中也、物在手也。詩・唐風》:椒聊之實,蕃衍盈匊。朱子詩:從容出妙句,珠貝爛盈匊。

又,《韻會》:一手曰匊。詩・小雅》:終朝采綠,不盈一匊。賈島詩:虬龍一匊波,洗蕩千萬春。

集韻》或作掬。

注解

〔匊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子集下,康熙部首是勹部

〔匊〕字拼音是,半包围结构,可拆字为勹、米

〔匊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jū] ⑴ 满握;满捧。⑵ 用手捧起。

说文解字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九上反切居六切頁碼301頁,第16

匊在手曰匊。从勹、米。

鉉注臣鉉等曰:今俗作掬,非是。

附注按:勹蓋手形之訛。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十七反切居逐反頁碼751頁,第5行,第1

匊在手曰匊。從勹、米。

鍇注臣鍇曰:「手掬米,會意。菊、鞠從此。」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九上反切居六切古音第三部頁碼1729頁,第3許惟賢757頁,第1

匊在手曰匊。

段注《唐風》。椒聊之實。蕃衍盈匊。《小雅》。終朝采綠。不盈一匊。毛皆云:兩手曰匊。此云在手。恐傳寫之誤。《手部》曰:持,握也。握,搤持也。搤,捉也。捉,搤也。把握也。然則在手曰捉,曰搤,曰握,曰持,曰把。不曰匊也。據篇,韵所言則許書之譌久矣。《玉篇》曰:古文作臼。此語尤誤。臼者,叉手也。叉者,手指相錯也。《廣韵》以兩手奉物訓臼,誤矣。《方言》曰:掬,離也。燕之外郊朝鮮洌水之閒曰掬。此方俗殊語。不係乎本字也。

从勹米。

段注會意。米至𢽳。兩手兜之而聚。居六切。三部。俗作掬。

匊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593頁,第4字
2陳昌治本第750頁,第7字
3黃侃手批第573頁
4說文校箋第383頁,第14字
5說文考正第361頁,第8字
6說文今釋第1300頁,第4字
7說文約注第2226頁,第1字
8說文探原第4483頁,第1字
9說文集注第1921頁,第1字
10說文標整第235頁,第6字
11標注說文第373頁,第14字
12說文注箋第3101頁,第2字
13說文詁林第9058頁【補遺】第17376頁
14通訓定聲第1162頁,第4字
15說文義證第775頁【崇文】第3097頁
16說文句讀第1231頁
17古字詁林第八冊,第145頁,第2字
18古字釋要第866頁,第7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