化字详情
化
化字概述
〔化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(huà、huā),部首是亻部,总笔画是4画。
〔化〕字是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“亻、𠤎”,五行属水。
〔化〕字造字法是古字为“匕”。会意。甲骨文,从二人,象二人相倒背之形,一正一反,以示变化。本义是变化,改变。
〔化〕字仓颉码是OP,五笔是WXN,四角号码是24210,郑码是NRR,中文电码是0553,区位码是2715。
〔化〕字的UNICODE是U+5316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1270,UTF-32:00005316,UTF-8:E5 8C 96。
〔化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一级字表中,序号0132,属常用字。
〔化〕字异体字是㐶、花、貨、𠆧、𠏁、𠤎、𠯒、𢡺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子集下 部首:匕部
武英殿刻本: 第352頁,第3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52頁,第20字
標點整理本: 第81頁,第42字
音又《唐韻》、《正韻》:呼霸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火跨切,𡘋花去聲。《說文》:化,敎行也。《增韻》:凡以道業誨人謂之敎;躬行于上,風動于下,謂之化。老子《道德經》:我無爲而民自化。
义又,以德化民曰化。《禮・樂記》:化民成俗。
义又,《韻會》:天地隂陽運行,自有而無,自無而有,萬物生息則爲化。
义又,泛言攺易,亦曰變化。《易・繫辭》:擬議以成其變化。
义又,貨賄貿易曰化。《書・益稷》:懋遷有無化居。
义又,革物曰化。《周禮・春官・大宗伯》:合天地之化。【註】能生非類曰化。【疏】鳩化爲鷹之類,皆身在而心化;若䑕化爲鴽,雀化爲蛤蜃之等,皆據身亦化,故云能生非類。
音又,《正韻》:吿誥諭使人回心曰化。《書・大誥》:肆予大化,誘我友邦君。
义又,《公羊傳・桓六年》:化我也。【註】行過無禮謂之化,齊人語也。【疏】〈哀六年〉傳云:陳乞曰:常之母有魚菽之祭,願諸大夫之化我也。亦是行過無禮之事。
义又,州名。《韻會》:漢屬合浦郡,宋攺化州。
音又,《正韻》:呼瓜切,音花。《後漢・馮衍傳》:與時變化。章懷太子註:音花。
音又,《韻補》叶胡隈切,音回。《三略》:變動無常,因敵變化,不爲事先,動而輒隨。𨻰琳〈大荒賦〉:越洪寧之蕩蕩兮,追𤣥漠之造化;跨三五其無偶兮,邈卓立而獨奇。
音又,叶呼戈切,音訶。〈離騷〉:初既與余成言兮,後悔遁而有他;余既不難夫離別兮,傷靈脩之數化。
音又,叶許既切,希去聲。《後漢・傅幹皇后・箴》:在昔明后,日新其化,匪惟訓外,亦訓于內。
音又,叶呼臥切,呼去聲。《白虎通》:火之爲言化也,陽氣用事,萬物變化也。《釋名》:火,化也,消化物也。《漢書・敘傳》:偪上幷下,荒殖其貨;侯服玉食,敗俗傷化。
音又,《總要》:化音吪,差錯也、謬言也,从人匕會意,小篆與匕混,故加言作訛。《史記・天官書》:其人逢俉化言。
注解
〔化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子集下,康熙部首是匕部。
〔化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huà、huā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亻、𠤎。
〔化〕字造字法是古字为“匕”。会意。甲骨文,从二人,象二人相倒背之形,一正一反,以示变化。本义是变化,改变。
〔化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huà] ⑴ 性质或形态改变⑵ 佛教、道教徒募集财物⑶ 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后,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⑷ 习俗,风气⑸ 特指“化学”㈡ [huā] ⑴ 同“花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八上反切呼跨切頁碼第266頁,第19字續丁孫
化
敎行也。从𠤎从人,𠤎亦聲。
附注朱芳圃《殷周文字釋叢》:「化象人一正一倒之形,即今俗所謂翻跟頭。《國語・晉語》:『勝敗若化。』韋注:『化,言轉化無常也。』《荀子・正名篇》:『狀變而實無別而為異者謂之化。』楊注:『化者改舊形之名。』皆其引伸之義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五反切呼跨反頁碼第684頁,第2行,第2字述
敎行也。從人,從𠤎,𠤎亦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𠤎,變𠤎也;化,敎化也。𠤎之在人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八上反切呼跨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1536頁,第2字許惟賢第674頁,第2字
教行也。
段注教行於上。則化成於下。賈生曰:此五學者旣成於上。則百姓黎民化輯於下矣。《老子》曰:我無爲而民自化。
从𠤎人。
段注上𠤎之而下從匕謂之化。化篆不入《人部》而入《𠤎部》者,不主謂𠤎於人者。主謂𠤎人者也。今以化爲變𠤎字矣。
𠤎亦聲。
段注呼跨切。十七部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教化,變𠤎。
白话解释
化,教化施行。字形采用“人、匕”会义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由和
構成。
,是人字的反寫,音、義不變;
,是人字的顛倒,音ㄏㄨㄚˋ,屬變體象形。金文承自甲文,以反向呈現,本是古文字的通例,不影響其音、義。戰國文字作
,更可看出由
和
構成。篆文作
,襲於戰國文字之形,只是右邊匕字的頭部彎曲而失其形。字經隸書,體變作
、
,頗失其形,楷書之形沿其第二例以定體。以上諸形,都從人為形,以匕為聲,且匕聲兼變化之義,所以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。
化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525頁,第2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673頁,第6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511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343頁,第2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323頁,第10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1171頁,第1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1997頁,第1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4121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1730頁,第1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208頁,第20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335頁,第13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2768頁,第1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8248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1984頁,第2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708頁【崇文】第2829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1097頁 |
| 17 | 章授筆記 | 第346頁,第6字 |
| 18 | 古字詁林 | 第七冊,第446頁,第1字 |
| 19 | 古字釋要 | 第787頁,第1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