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字详情
台
台字概述
〔台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(tái、tāi),部首是厶部,总笔画是5画。
〔台〕字是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“厶、口”,五行属火。
〔台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小篆字形。从口,( 以 )声。从口,与表示喜悦有一定的联系。本义是喜悦。读( yí。
〔台〕字仓颉码是IR,五笔是CKF,四角号码是23600,郑码是ZSJ,中文电码是0669,区位码是4408。
〔台〕字的UNICODE是U+53F0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1488,UTF-32:000053F0,UTF-8:E5 8F B0。
〔台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一级字表中,序号0342,属常用字。
〔台〕字异体字是㣍、怡、檯、瓵、臺、邰、颱、鮐、𠘭、𡐬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丑集上 部首:口部
武英殿刻本: 第401頁,第5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72頁,第13字
標點整理本: 第100頁,第12字
音《唐韻》:與之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盈之切;《正韻》:延知切,𡘋音怡。《爾雅・釋詁》:台,我也。【又】予也。《書・禹貢》:祇台德先㊟〔「祇」,原文作「祗」〕。〈湯誓〉:非台小子,敢行稱亂。
义又,《說文》:悅也。《史記・太史公自序》:唐堯遜位,虞舜不台。
义又,揚子《方言》:養也,晉衞燕魏曰台。又,失也,宋魯之閒曰台。
音又,《唐韻》:土來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湯來切,𡘋音胎。《廣韻》:三台星。亦作能。《周禮・春官・大宗伯》司中〔註〕:司中三能,三階也。【疏】武陵太守《星傳》:云:三台一名天柱,上台司命爲太尉,中台司中爲司徒,下台司祿爲司空,《史》、《漢》皆作三能。
义又,姓。《北史》有台氏。
义又,天台,山名,在會稽。
音又,州名。《韻會》:本漢冶縣,宋爲赤城郡,唐改台州。又,《春秋・襄十二年》:莒人伐我東鄙,圍台。【註】琅邪費縣南有台亭。【釋文】台,敕才反,又音台,一音翼之反,三音皆可讀。
音又,《集韻》:堂來切,音臺 —— 台背,大老也,通作鮐。《詩・大雅》:黃耇台背。【箋】台之言鮐也,大老則背有鮐文。【釋文】台亦讀湯來反。
义又,縣名。《前漢・地理志》:元菟郡上殷台縣。【又】樂浪郡蠶台縣。
义又,《集韻》:台谷,地名。
音又,《集韻》:祥吏切,音寺 —— 古文嗣字。《書・舜典》:舜讓于德,弗嗣。《古文尚書》作弗台。
卷目:考證・丑集上 部首:口部
愛日堂藏本: 第88頁,第2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640頁,第39字
《集韻》祥吏切,音寺。古文嗣字。
謹照原文古文嗣字改嗣古作台。
《古文尚書》作弗台。
謹照文選典引註古改今。弗改不。
注解
〔台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丑集上,康熙部首是口部。
〔台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tái、tāi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厶、口。
〔台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小篆字形。从口,( 以 )声。从口,与表示喜悦有一定的联系。本义是喜悦。读( yí。
〔台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tái] ⑴ 高平的建筑物⑵ 像台的东西,器物的座子⑶ 量词⑷ 台湾省的简称⑸ 姓。⑹ 桌子、案子⑺ 发生在太平洋西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极猛烈的风暴,称“台风”。⑻ 〔三台〕星名,古代用来比喻三公。⑼ 敬辞,用于称呼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㈡ [tāi] ⑴ 〔天~〕①山名,在中国浙江省;②地名,在中国浙江省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二上反切與之切頁碼第42頁,第21字續丁孫
台
說也。从口㠯聲。
附注阮元《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》:「古銘『以』多作『台』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三反切偷咍反、與之反頁碼第128頁,第3行,第2字述
悅也。從口㠯聲。
鍇注臣鍇按:《史記・序傳》曰:「諸吕不台」作此字。言不爲人所怡恱也。臣次立曰:「又與之反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二上反切与之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230頁,第4字許惟賢第102頁,第4字
說也。
段注台說者,今之怡悅字。《說文》怡訓和。無悅字。今文《尙書》。舜讓于德不台。見《漢書・王莽傳》,班固《典引》。而《五帝本紀》本之作舜讓于德不台懌。《自序》曰:唐堯遜位,虞舜不台。惠之早霣,諸呂不台。皆謂不爲百姓所悅也。古文《禹貢》。袛台德先。鄭注。敬悅天子之德旣先。
从口。㠯聲。
段注与之切。一部。按《湯誓》、《高宗彤日》、《西伯戡黎》皆云如台。《殷本紀》皆作柰何。《釋詁》台予同訓我。此皆以雙聲爲用。何予台三字雙聲也。
字形解说
金文、戰國文字、篆文字形都是從口、以聲。口是人嘴,表示用口將怡悅的心情說出來;以聲,表示音讀。台字借為第一人稱代詞之後,轉注為從心、台聲的「怡」字。隸書、楷書「以」字訛變為「ㄙ」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
台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78頁,第13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120頁,第4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105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56頁,第1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48頁,第17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171頁,第4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318頁,第3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794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263頁,第1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32頁,第7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55頁,第3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434頁,第5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2171頁【補遺】第16309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681頁,第3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127頁【崇文】第505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162頁 |
| 17 | 古字詁林 | 第二冊,第62頁,第1字 |
| 18 | 古字釋要 | 第134頁,第6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