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字详情
司
司字概述
〔司〕字拼音是(sī),部首是口部,总笔画是5画。
〔司〕字是半包围结构,可拆字为“𠃌、𠮛”,五行属金。
〔司〕字造字法是指事。甲骨文字形,表示一个人用口发布命令,有统治、管理义。从反后,意思说,与帝王“后”相对为“司”,即有司。本义是职掌,主管。
〔司〕字仓颉码是SMR,五笔是NGKD,四角号码是17620,郑码是YAJ,中文电码是0674,区位码是4330。
〔司〕字的UNICODE是U+53F8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1496,UTF-32:000053F8,UTF-8:E5 8F B8。
〔司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一级字表中,序号0325,属常用字。
〔司〕字异体字是伺、嗣、覗、辭、𤔲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丑集上 部首:口部
武英殿刻本: 第404頁,第3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74頁,第3字
標點整理本: 第101頁,第11字
音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:息兹切;《韻會》:新兹切;《正韻》:相咨切,𡘋音思。《說文》:臣司事於外者。《玉篇》:主也。《書・大禹謨》:兹用不犯于有司。又,〈高宗肜日〉:王司敬民。又,《周官》:欽乃攸司。《禮・曲禮》:天子之五官,曰司徒、司馬、司空、司士、司𡨥,典司五衆;天子之六府,曰司土、司水、司木、司草、司器、司貨,典司六職。
义又,州名。《晉書・地理志》:司州,漢司隸校尉所部,魏氏置司州。
义又,《廣韻》:姓也。《左傳》:鄭有司臣。又,《正字通》:司徒、司馬、司空,皆複姓。
音又,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𡘋相吏切,音笥 —— 義同。《前漢・敘傳》:民具爾瞻,困于二司。【註】師古曰:司,先字反。王粲〈酒賦〉:酒正膳夫,冢宰是司;虔濯器用,敬滌蘊饎。
义又,與伺通。《前漢・高五王傳》:魏勃常早掃齊相舍人門外,舍人怪之,以爲物而司之,得勃。又,〈灌夫傳〉:太后亦已使𠋫司。
义又,《容齋隨筆》:司有入聲,如白居易詩:四十著緋軍司馬,男兒官職未蹉跎;一爲州司馬,三見歲重陽。武元衡詩:惟有白鬚張司馬,不言名利尚相從。是也。〇【按】司字有平去二聲,白、武二詩所用,當係去聲讀作入聲者,無據,不可從。
注解
〔司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丑集上,康熙部首是口部。
〔司〕字拼音是sī,半包围结构,可拆字为、口、;、㇆、𠮛。
〔司〕字造字法是指事。甲骨文字形,表示一个人用口发布命令,有统治、管理义。从反后,意思说,与帝王“后”相对为“司”,即有司。本义是职掌,主管。
〔司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sī] ⑴ 主管,操作⑵ 官署名称⑶ 视察⑷ 姓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九上反切息兹切頁碼第299頁,第7字續丁孫
司
臣司事於外者。从反后。凡司之屬皆从司。
附注按:金文「司」均作「嗣」解;而有司、司徒、司工、司馬之「司」,金文均作「𤔲」。「𤔲」像理絲之形。後作「司」。
附注《說文新證》:「甲骨文从、从口,亦聲,當為職司、主宰之義。疑象權杖之類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七反切息茲反頁碼第746頁,第5行,第1字述
臣司事於外者。從反后。凡司之屬,皆從司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九上反切息茲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1716頁,第1字許惟賢第751頁,第3字
臣司事於外者。
段注外對君而言。君在內也。臣宣力四方在外。故从反后。《鄭風》。邦之司直。傳曰:司,主也。凡主其事必伺察恐後。故古別無伺字。司卽伺字。《見部》曰:覹,司也。䙾,司人也。《人部》曰:伏,司也。𠊱,司望也。《頁部》曰:䫔,司人也。《㹜部》曰:䫔,司也。豸下曰:欲有所司殺。皆卽今之伺字。《周禮・師氏》、《媒氏》、《禁殺戮》之注皆云:司猶察也。俗又作覗。凡司其事者皆得曰《有司》。
从反后。
段注惟反后乃鄉后矣。息茲切。一部。
凡司之屬皆从司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臣司事於外者。司,古伺字。「邦之司直」、漢御史中丞、丞相,司直皆偵察之官也,則司直即偵探矣。直,(說)「十目……」也。[一][一]此句有脱漏,蓋指《說文》釋直「从十目乚」。
白话解释
司,在外办事的官史。字形采用反写的“后”字。所有与司相关的字,都采用“司”作边旁。
字形解说
從甲骨文到楷書,司字字形都是從(《說文》:「象人之形。」指發號司令者)、從口,表示發號司令,《說文》誤以為「从反后」。以「后稷」來說,就等於是「司稷」,指掌管農務單位的主官。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。
司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587頁,第4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746頁,第1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568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381頁,第12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358頁,第12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1290頁,第2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2213頁,第2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4459頁,第2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1908頁,第1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233頁,第4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371頁,第10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3082頁,第2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8998頁【補遺】第17363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660頁,第1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771頁【崇文】第3081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1222頁 |
| 17 | 說文新證 | 第709頁,第1字 |
| 18 | 章授筆記 | 第376頁,第5字 |
| 19 | 古字詁林 | 第八冊,第91頁,第2字 |
| 20 | 古字釋要 | 第860頁,第2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