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字详情
食
食字概述
〔食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(shí、sì、yì),部首是食部,总笔画是9画,是独体字。
〔食〕字是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“人、良”或“亼、艮”或“𠆢、良”,五行属金。
〔食〕字造字法是会意。从饣皀,饣声。本义是饭,饭食。
〔食〕字仓颉码是OIAV,五笔是WYVE86,WYVU98,四角号码是80732,郑码是OX,中文电码是7380,区位码是4219。
〔食〕字的UNICODE是U+98DF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39135,UTF-32:000098DF,UTF-8:E9 A3 9F。
〔食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一级字表中,序号1589,属常用字。
〔食〕字异体字是蝕、飠、飼、饣、𠊊、𠋑、𢻘、𨢁、𩚀、𩚁、𩚃、𪛏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戌集下 部首:食部
武英殿刻本: 第3389頁,第9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415頁,第29字
標點整理本: 第1410頁,第40字
音《唐韻》:乗力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實職切,𡘋音蝕。《說文》:一米也。《玉篇》:飯食。《增韻》:殽饌也。又,茹也、啗也。《釋名》:食,殖也,所以自生殖也。《古史考》:古者茹毛飮血,燧人鑽火,而人始裹肉而燔之,曰炮。及神農時,人方食穀,加米于燒石之上而食之。及黃帝,始有釜、甑,火食之道成矣。《易・需卦》:君子以飮食晏樂。《書・益稷》:暨稷播,奏庶艱食、鮮食。【傳】衆難得食處,則與稷教民播種之,決川有魚鱉,使民鮮食之。
义又,《書・洪範》:惟辟玉食。【註】珍食也。
义又,食,祿也。《禮・坊記》:君子與其使食浮于人也,寧使人浮于食。
义又,祭曰血食。《史記・陳涉世家》:置守冢三十家碭,至今血食。
义又,飮酒亦曰食。《前漢・于定國傳》:定國食酒,至數石不亂。
义又,耳食。《史記・六國表》:學者牽于所聞,見秦在帝位日淺,不察其終始,因舉而笑之,不敢道,此與以耳食無異。
义又,目食。《宋史・司馬光傳》:飮食所以爲味也,適口斯善矣。世人取果餌刻鏤之,朱緣之,以爲槃案之翫,豈非以目食乎。
义又,吐而復吞曰食。《書・湯誓》:朕不食言。《左傳・僖十五年》:我食吾言,背天地也。《爾雅・釋詁》:食,僞也。【疏】言而不行,如日之消盡,故通謂僞言爲食言,故此訓食爲僞也。
义又,蠱惑曰食。《管子・君臣篇》:明君在上,便嬖不能食其意。
义又,消也。《左傳・哀元年》:伍員曰:後雖悔之,不可食已。【註】食,消也。
义又,《書・洛誥》:乃卜澗水東,瀍水西,惟洛食。【傳】卜必先墨畫龜,然後灼之,兆順食墨。
义又,日食、月食。《易・豐卦》:月盈則食。《春秋・隱三年》:日有食之。
义又,《左傳・襄九年》:晉侯問於士弱曰:吾聞之,宋災,於是乎知有天道,何故。對曰:古之火正,或食於心、或食於咮,以出納火。
义又,《禮・檀弓》:我死,則擇不食之地而葬我焉。【註】不食,謂不墾耕。
义又,《前漢・外戚傳》:房與宮對食。【註】應劭曰:宮人自相與爲夫婦,名對食。房、宮,二人名。
义又,揚子《方言》:食閻,勸也。南楚凡己不欲喜而旁人說之,不欲怒而旁人怒之,謂之食閻。
义又,寒食,節名。《荆楚歲時記》:去冬至一百五日,卽有疾風甚雨,謂之寒食。
义又,大食,國名,在西域波斯國西,都婆羅門,兵刃勁利,勇于野鬭。
义又,《廣韻》:戲名,博屬。
义又,姓。漢有食子通。《希姓錄》:後漢食于公。
音又,《集韻》:祥吏切;《正韻》:相吏切,𡘋音寺。《論語》:有酒食,先生饌。《禮・曲禮》:食居人之左。【註】食,飯屬也。
义又,糧也。《周禮・地官・廩人》:廩人賙賜稍食。
义又,以食與人也。《詩・小雅》:飮之食之。《禮・內則》:國君世子生,卜士之妻,大夫之妾,使食子。【註】食,謂乳養之也。《左傳・文元年》:穀也食子。【註】食,養生也。
音又,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羊吏切,音異。《廣韻》:人名。漢審食其、酈食其,荀悅《漢紀》作異基。
音又,叶式灼切,音爍。《易林》:三河俱合,水怒踊躍;壞我王室,民困于食。
卷目:考證・戌集下 部首:食部
愛日堂藏本: 第834頁,第2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679頁,第4字
《易・需卦》君子以飮食晏樂。
謹照原文晏改宴。
《宋史・司馬光傳》世人取果餌刻鏤之,朱緣之。
謹照原文朱緣之改朱綠之。
《爾雅・釋詁》食,僞也。《疏》言而不行,如日之消盡,故通謂僞言爲食言。
謹照原文如日改如食。
《左傳・襄九年》古之火正或食於心或食於咮,以出納火。
謹照原文出納改出内。
《周禮・地官・廩人》廩人賙賜稍食。
謹按廩人二字不當重複。謹照原文廩人賙赐稍食改匪頒賙赐稍食。
注解
〔食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戌集下,康熙部首是食部。
〔食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shí、sì、yì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亼、艮、;、𠆢、良。
〔食〕字造字法是会意。从饣皀,饣声。本义是饭,饭食。
〔食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shí] ⑴ 吃⑵ 吃的东西⑶ 俸禄:“君子谋道不谋~”。⑷ 日月亏缺或完全不见的现象㈡ [sì] ⑴ sì ㄙˋ 拿东西给人吃㈢ [yì] ⑴ yì ㄧˋ 用于人名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五下反切乘力切頁碼第163頁,第7字續丁孫
𠊊
異體𩚁、𩚀、食、𩚃
一米也。从皀亼聲。或說亼皀也。凡食之屬皆从𠊊。
附注林義光《文源》:「(吳王姬鼎)从亼倒口在皀上,皀薦熟物器也。象食之形。」按:古文字食,從𠔼,
(張口向下)在㿝(簋,食具)上表意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反切神隻反頁碼第408頁,第5行,第1字述
一米也。從皀、亼。或說亼、皀也。凡食之屬,皆從食。讀若粒。
鍇注臣鍇曰:「亼,音集;食,食也;下食字音飯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五下反切乘力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870頁,第1字許惟賢第386頁,第4字
亼米也。
段注各本作一米也。《玉篇》同。葢孫強時巳誤矣。《韵會》本作米也。亦未是。今定爲亼米也。由亼字俗罕用而誤也。以合下云亼口例之。則此當爲亼米信矣。亼,集也。集眾米而成食也。引伸之人用供口腹亦謂之食。此其相生之名義也。下文云:飯,食也。此食字引伸之義也。人食之曰飯。因之所食曰飯。猶之亼米曰食。因之用供口腹曰食也。食下不曰飯也者何也。食者自物言。飯者自人言。嫌其義不顯。故不以飯釋食也。飯下何以云食也。自䉵篆以下皆自人言。故不嫌也。《周禮》膳夫職注曰:食,飯也。《曲禮》食居人之左注。食,飯屬也。凡今人食分去入二聲。飯分上去二聲。古皆不如此分別。
从皀。亼聲。或說亼皀也。
段注此九字當作从亼皀三字。經淺人竄改不可通。皀者,穀之馨香也。其字从亼皀。故其義曰亼米。此於形得義之例。乘力切。一部。
凡𠊊之屬皆从𠊊。
段注鍇本此下有讀若粒三字。衍文。
白话解释
食,一粒米。字形采用“皀”作边旁,采用“亼”作声旁。也有的人说,字形是由“亼、皀”会义。所有与食相关的字,都采用“食”作边旁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之,由亼和
構形。亼,像屋頂呈三角之形,音ㄐㄧˊ(jí),義為屋頂,在此引申作「集」解。
,是古代盛黍稷的器皿,是簋字的初文。其形上像器蓋,中像器容,下像器項和底座。二字都據具體的實象造字。在六書中屬於象形。二形結合成
,則可會出「進食」的意思(《文字析義》,P.525)。另一形,兩旁各多一飾畫,不影響其音、義。金文、戰國文字、篆文之食,都承甲文之形而來,只是簋形的下方稍有不同而已。字經隸書,形變作
、
,頗失其形。楷書沿之隸書第二例以定體。食既由亼、
構成,又和亼、
沒聲音關係,所以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。
食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323頁,第5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420頁,第4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329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208頁,第11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201頁,第5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713頁,第3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1249頁,第1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2814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1046頁,第2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128頁,第6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206頁,第7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1652頁,第2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5327頁【補遺】第16788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876頁,第1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426頁【崇文】第1701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638頁 |
| 17 | 說文新證 | 第435頁,第1字 |
| 18 | 古字詁林 | 第五冊,第315頁,第2字 |
| 19 | 古字釋要 | 第515頁,第2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