君字详情
君
君字概述
〔君〕字拼音是(jūn),部首是口部,总笔画是7画。
〔君〕字是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“尹、口”,五行属木。
〔君〕字造字法是会意。从尹,从口。“尹”,表示治事;从“口”,表示发布命令。合起来的意思是:发号施令,治理国家。本义是君主,国家的最高统治者。
〔君〕字仓颉码是SKR,五笔是VTKD86,VTKF98,四角号码是17607,郑码是XMAJ,中文电码是0689,区位码是3093。
〔君〕字的UNICODE是U+541B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1531,UTF-32:0000541B,UTF-8:E5 90 9B。
〔君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一级字表中,序号0899,属常用字。
〔君〕字反义词是臣,异体字是𠀹、𠁈、𠱩、𠱭、𠱰、𠺞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丑集上 部首:口部
武英殿刻本: 第411頁,第2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77頁,第7字
標點整理本: 第104頁,第14字
音《唐韻》:舉云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拘云切,𡘋音軍。《說文》:尊也。从尹,發號故从口。《白虎通》:君者,羣也,羣下歸心也。《易・師卦》:大君有命。《書・大禹謨》:皇天眷命,奄有四海,爲天下君。
义又,凡有地者皆曰君。《儀禮・子夏傳》:君,至尊也。【註】天子、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。〈晉語〉:三世仕家㊟〔「三世仕家」之「仕」,原文或作「事」〕,君之。
义又,夫人亦稱君。《詩・鄘風》:我以爲君。【傳】君國小君。【箋】夫人對君稱小君。《論語》:邦君之妻,邦人稱之曰君夫人;稱諸異邦曰寡小君,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㊟〔本段「邦君之妻」下,原文作「邦君之妻,君稱之曰夫人,夫人自稱曰小童;邦人稱之曰君夫人、稱諸異邦曰寡小君,異邦人稱之,亦曰君夫人」〕。
义又,子稱父母曰君。《易・家人》:家人有嚴君焉,父母之謂也。又,子孫稱先世皆曰君。孔安國〈尚書序〉:先君孔子,生于周末。
义又,兄稱弟曰君。杜牧〈爲弟墓誌〉:君諱顗。
义又,妾稱夫曰君。《禮・內則》:君已食,徹焉。【註】此謂士大夫之妾也。《儀禮・喪服》:妾謂君。【註】妾謂夫爲君者,不得體之加尊之也,雖士亦然。【疏】以妻得體之,得名爲夫;妾雖接見於夫,不得體敵,故加尊之,而名夫爲君。
义又,婦稱夫亦曰君。〈古樂府〉:十七爲君婦。
义又,夫稱婦曰細君。《前漢・東方朔傳》:歸遺細君,又何仁也。
义又,上稱下亦曰君。《史記・申屠嘉傳》:上曰:君勿言吾私之。
义又,封號曰君。《史記・商君傳》:秦封之於商十五邑,號爲商君。
义又,婦人封號亦曰君。《史記・外戚世家》:尊皇太后母臧兒爲平原君。
义又,彼此通稱亦曰君。《史記・司馬穰苴傳》:百姓之命,皆懸於君。君謂莊賈也。又,〈張儀傳〉:舍人曰:臣非知君,知君乃蘇君。
义又,隱士就聘者曰徵君。《後漢・逸民韓康傳》:亭長以韓徵君當至。
义又,持節出使者曰使君。《後漢・𡨥恂傳》:非敢脅使君。
义又,《諡法》:慶賞𠛬威曰君,從之成羣曰君。
义又,君子,成德之稱。《易・乾卦》:君子,終日乾乾。《論語》:不亦君子乎。【註】君子,成德之名。
义又,姓。《正字通》:明有君助。
音又,叶姑員切,音涓。劉向《烈女傳》:引過推讓,宣王悟焉;夙夜崇道,爲中興君。
注解
〔君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丑集上,康熙部首是口部。
〔君〕字拼音是jūn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尹、口。
〔君〕字造字法是会意。从尹,从口。“尹”,表示治事;从“口”,表示发布命令。合起来的意思是:发号施令,治理国家。本义是君主,国家的最高统治者。
〔君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jūn] ⑴ 封建时代指帝王、诸侯等⑵ 古代的封号⑶ 对对方的尊称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二上反切舉云切頁碼第41頁,第26字續丁孫
君
異體𠱩
尊也。从尹。發號,故从口。
𠱭
古文象君坐形。
附注段玉裁注:「尹,治也。尹亦聲。」
蔣注武則天新造字:𠁈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三反切俱勲反頁碼第126頁,第4行,第3字述
尊也。從尹、口,發號故從口。
鍇注臣鍇曰:「通論僃矣。」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126頁,第5行,第1字述
古文象君坐形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二上反切舉云切古音第十三部頁碼第225頁,第4字許惟賢第99頁,第9字
尊也。
段注此羊祥也,門聞也,戶護也,髮拔也之例。
从尹口。
段注尹,治也。
口㠯發號。
段注此依《韵會》。又補一口字。尹亦聲。舉云切。十三部。
古文象君坐形。
段注小徐本作※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古人或只有尹。
《說文》臣象伏形,鐘鼎臣作臣;故君象坐形。
古人或(?)只有尹。《說文》臣象伏形(金文作臣),故君象坐形。
白话解释
君,天下至尊。字形采用“尹”作边旁,表示管理万千事务;因为发号施令,所以同时采用“口”作边旁。,这是古文的“君”字,像君主端坐的样子。
字形解说
從甲骨文到楷書,君字大多是從尹、口。從尹,像手握權杖,表示掌握權勢的人;從口,表示發號施令的人。從尹、口,表示握有治理權勢又能發號施令的人。金文、戰國文字「尹」字逐漸訛變為左右對稱的「」字、《說文》古文改為從廾口,「廾」字仍表治理權勢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
君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76頁,第14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117頁,第3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103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54頁,第6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47頁,第7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165頁,第3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309頁,第1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772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254頁,第2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31頁,第13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53頁,第8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425頁,第1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2135頁【補遺】第16303頁【補編】第14878頁【後編】第18172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3140頁,第1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124頁【崇文】第493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158頁 |
| 17 | 章授筆記 | 第64頁,第6字 |
| 18 | 古字詁林 | 第二冊,第29頁,第1字 |
| 19 | 古字釋要 | 第128頁,第1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