嗷字详情

áoㄠˊ
口部 共13画 左右结构 U+55F7 CJK 基本汉字
二级汉字通用字

口部

13画

11

14画 (嗷)

左右结构

形声字

KGQT

RGSK RQSK

JCYM

68040

0869

6427

U 55F7

竖、横折、横、横、横、竖、横、横折钩、撇、撇、横、撇、捺

嗷字概述

〔嗷〕字拼音是(áo),部首是口部,总笔画是13画

〔嗷〕字是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“口、敖”,五行属土。

〔嗷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口,敖声。本义是哀鸣声。

〔嗷〕字仓颉码是RGSK RQSK,五笔是KGQT,四角号码是68040,郑码是JCYM,中文电码是0869,区位码是6427

〔嗷〕字的UNICODE是U+55F7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2007,UTF-32:000055F7,UTF-8:E5 97 B7。

〔嗷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二级字表中,序号5434

〔嗷〕字异体字是

汉字解释

áoㄠˊ

基本解释

象声词,愁叹声,嘈杂声。~~(哀号声)。~~待哺(形容饥饿时急于求食的样子)。

详细解释

象声词
1.形声。从口,敖声。本义:哀鸣声。
2.同本义。
make a hubbub; whine;
嗷,众口愁也。 —— 《说文》鸿雁于飞,哀鸣嗷嗷。 —— 《诗·小雅·鸿雁》
嗷然(大喊大叫的样子)
3.叫呼声;喧杂声。
cry;
声嗸儗以寂寥兮。 —— 《楚辞·惜贤》。注:“呼声也。”谗口嗸嗸。 —— 《汉书·刘向传》。注:“众声也。”
嗷嘈(吵闹);嗷骚(喧扰,不平静)

越南字释义

同“”。

康熙字典

卷别 :正文・丑集上 部首:口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471頁,第23

同文書局本: 第204頁,第15

標點整理本: 第132頁,第16

唐韻》:五牢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牛刀切,𡘋音敖。說文》本作,衆口愁也

又,《西京雜記》:紛紜翔集,嘈嗷鳴啼。

玉篇》作嗸。韻會》:通作囂敖謷熬。

注解

〔嗷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丑集上,康熙部首是口部

〔嗷〕字拼音是áo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口、敖

〔嗷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口,敖声。本义是哀鸣声。

〔嗷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áo] ⑴ 象声词,愁叹声,嘈杂声

说文解字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二上反切五牢切頁碼44頁,第2

異體

嗷眾口愁也。从口𢾍聲。《詩》曰:「哀鳴嗷嗷。」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三反切顏叨反頁碼132頁,第4行,第2

嗷衆口愁也。從口敖聲。《詩》曰:「哀鳴嗷嗷。」

鍇注臣鍇按:《詩》曰:「鴻鴈於飛,哀鳴嗸嗸。」鴈鳴聲眾也。」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二上反切五牢切古音第二部頁碼238頁,第3許惟賢105頁,第16

嗸眾口愁也。

段注《董仲舒傳》。嚻嚻苦不足。《食貨志》。天下謷謷。陳湯傳。熬熬苦之。皆同音假借字也。

从口。敖聲。

段注五牢切。二部。按此字《五經文字》、《玉篇》、《廣韵》、《經典釋文》皆下口上敖。本《說文》也。今《說文》作嗷。後人所𡚶改。

詩曰:哀鳴嗸嗸。

段注《小雅》。

白话解释

嗷,众人发出愁怨哀叹。字形采用“口”作边旁,“敖”作声旁。《诗经》上有诗句唱道:“鸿雁徘徊,嗷嗷哀鸣。”

嗷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82頁,第1字
2陳昌治本第125頁,第3字
3黃侃手批第108頁
4說文校箋第58頁,第14字
5說文考正第51頁,第13字
6說文今釋第179頁,第6字
7說文約注第334頁,第2字
8說文探原第831頁,第1字
9說文集注第279頁,第1字
10說文標整第33頁,第20字
11標注說文第57頁,第16字
12說文注箋第453頁,第1字
13說文詁林第2226頁【補遺】第16317頁
14通訓定聲第1234頁,第1字
15說文義證第132頁【崇文】第525頁
16說文句讀第169頁
17古字詁林第二冊,第124頁,第1字
18古字釋要第142頁,第12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