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字详情
回
回字概述
〔回〕字拼音是(huí),部首是囗部,总笔画是6画。
〔回〕字是全包围结构,二叠字 (其他二叠字),可拆字为“囗、口”,五行属水。
〔回〕字造字法是囘为回的古字; 廻为迴的俗字。囬、迴同回。象形。甲骨文象渊水回旋之形。本义是回旋;旋转。
〔回〕字仓颉码是WR,五笔是LKD,四角号码是60600,郑码是JDJ,中文电码是0932,区位码是2756。
〔回〕字的UNICODE是U+56DE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2238,UTF-32:000056DE,UTF-8:E5 9B 9E。
〔回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一级字表中,序号0438,属常用字。
〔回〕字的近义词是返,反义词是来,异体字是佪、囘、囬、廻、徊、迴、違、韋、𡇌、𢌞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丑集上 部首:囗部
武英殿刻本: 第500頁,第5字
同文書局本: 第216頁,第26字
標點整理本: 第148頁,第14字
音《唐韻》:戸恢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胡隈切,𡘋音洄。《說文》:从囗,中象回轉之形。徐鍇曰:渾天之氣,天地相承;天周地外,隂陽五行,回轉其中也。
义又,《說文》:邪也、曲也。《詩・小雅》:淑人君子,其德不回。《禮・禮器》:禮飾回,增美質,措則正,施則行。
音又,《正韻》:返也。《後漢・蔡邕傳》:回途要至,俯仰取容。
义又,《廣韻》:違也。《詩・大雅》:求福不回。【又】徐方不回。【註】回猶違也,言不違命也。
义又,《詩・大雅》:昭回于天。【註】昭,明;回,旋也。
义又,屈也。《後漢・盧植傳》:可加赦恕申宥回枉。【又】抗議不回。
义又,徘回。《說文》:徘徊本作裵回,寬衣也,取其裵回之狀。張衡〈思𤣥賦〉:馬倚輈而徘回。【註】言踟躊不進也。
义又,低回,紆衍貌。《史記・孔子世家贊》:適魯,觀仲尼車服禮器,余低回留之不能去。《前漢・揚雄傳》:大道低回。
义又,姓。《韻會》:古賢者方回之後。《正字通》:明宣德中御史回續。
义又,地名。《後漢・郡國志》:右扶風有回城,名曰回中。
义又,通作迴。《荀子・儒效篇》:圖迴天下於掌上。
义又,通作廻。《史記・鄒陽傳》:墨子廻車。
义又,《正字通》:回回,國名,西域大食國種也。明丘濬曰:國在玉門關外萬里,陳隋閒入中國;金元以後,蔓延滋甚,所至輒相親守,其所謂敎門者尤篤,今在在有之。
音又,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戸賄切,音悔 —— 繞也。《左傳・襄十八年》:右回梅山。徐邈讀上聲。
音又,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胡對切,音繢。《前漢・趙充國傳》:回遠千里。【註】回謂路迂回也,音胡悔反。
义又,畏避也。《前漢・王溫舒傳》:卽有避回。【註】謂不盡意,捕擊盜賊。又,〈蓋寬饒傳〉:刺舉無所回避。【註】回𡘋讀若諱。
义俗作囬。
注解
〔回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丑集上,康熙部首是囗部。
〔回〕字拼音是huí,全包围结构,可拆字为囗、口。
〔回〕字造字法是囘为回的古字; 廻为迴的俗字。囬、迴同回。象形。甲骨文象渊水回旋之形。本义是回旋;旋转。
〔回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huí] ⑴ 还,走向原来的地方⑵ 掉转⑶ 曲折,环绕,旋转⑷ 答复,答报⑸ 量词,指事件的次数⑹ 说书的一个段落,章回小说的一章⑺ 中国少数民族,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⑻ 姓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六下反切戶恢切頁碼第202頁,第12字續丁孫
回
異體囬
轉也。从囗,中象回轉形。
囘
古文。
附注《說文新證》:「《甲骨文字詁林》按語:『亘回實本一字,後始分化。』其說可從。戰國以後寫成內外兩重形,而為『回』形所承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二反切戶瓌反頁碼第516頁,第5行,第1字述
轉也。從口,中象回轉形。
鍇注臣鍇曰:「渾天之气,天地相成,天周地外陰陽日月五星,回薄其中也。」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516頁,第6行,第1字述
古文。
鍇注臣鍇曰:「直象回轉之形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六下反切戸恢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1106頁,第1字許惟賢第488頁,第5字
轉也。
段注淵,回水也。故顏回字子淵。《毛詩傳》曰:回,邪也。言回爲𠆎之假借也。又曰:回,違也。亦謂假借也。𠆎,衺也。見《交部》。
从囗。中象回轉之形。
段注中當作口。外爲大囗。內爲小口。皆回轉之形也。如天體在外左旋,日月五星在內右旋是也。戸恢切。十五部。
古文。
段注古文象一气回轉之形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囗圜㘣圓,囗回囩,最初用囗字足矣。
白话解释
回,绕着转圈。字形采用两个“囗”会义,中间的“囗”像回旋转绕的形状。囘,这是古文写法的“回”字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、金文字形都像水流回轉的樣子,即漩渦。戰國文字則將內部連筆成橢圓形,而內外並斷筆分離。篆文字形則又將戰國文字外形缺筆處相連成囗,而成今日通行的字形,都像漩渦的樣子。在六書中屬於獨體象形。
回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399頁,第3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511頁,第8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397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256頁,第8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247頁,第15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881頁,第4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1534頁,第1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3310頁,第2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1303頁,第2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157頁,第11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253頁,第1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2036頁,第1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6415頁【補遺】第16942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2241頁,第1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531頁【崇文】第2121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810頁 |
| 17 | 說文新證 | 第515頁,第2字 |
| 18 | 章授筆記 | 第267頁,第4字 |
| 19 | 古字詁林 | 第六冊,第132頁,第2字 |
| 20 | 古字釋要 | 第614頁,第7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