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字详情

huíㄏㄨㄟˊ
囗部 共6画 全包围结构 U+56DE CJK 基本汉字
最常用字一级汉字常用字通用字二叠字

囗部

6画

3

6画 (回)

全包围结构

象形字

LKD

WR

JDJ

60600

0932

2756

U 56DE

竖、横折、竖、横折、横、横

回字概述

〔回〕字拼音是(huí),部首是囗部,总笔画是6画

〔回〕字是全包围结构,二叠字 (其他二叠字),可拆字为“囗、口”,五行属水。

〔回〕字造字法是囘为回的古字; 廻为迴的俗字。囬、迴同回。象形。甲骨文象渊水回旋之形。本义是回旋;旋转。

〔回〕字仓颉码是WR,五笔是LKD,四角号码是60600,郑码是JDJ,中文电码是0932,区位码是2756

〔回〕字的UNICODE是U+56DE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2238,UTF-32:000056DE,UTF-8:E5 9B 9E。

〔回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一级字表中,序号0438,属常用字

〔回〕字的近义词是,反义词是,异体字是𡇌𢌞

汉字解释

huíㄏㄨㄟˊ

基本解释

还,走向原来的地方。~家。
掉转。~首(回头看)。~顾。~眸。~暧。妙手~春。
曲折,环绕,旋转。~旋。~肠。~廊(曲折回环的走廊)。
答复,答报。~信。~话。~绝。
量词,指事件的次数。两~事。
说书的一个段落,章回小说的一章。且听下~分解。
中国少数民族,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。~族。~教(中国称伊斯兰教)。
姓。

详细解释

动词
1.囘为回的古字; 廻为迴的俗字。囬、迴同回。象形。甲骨文象渊水回旋之形。本义:回旋;旋转。
2.同本义。
whirl; circle;
回,转也。 —— 《说文》昭回于天。 —— 《诗·大雅·云汉》图回天下于掌上而辨白黑。 —— 《荀子·儒效》诡文回波。 —— 《淮南子·本经》畔回穴其若兹兮。 —— 《汉书·叙传》虎鼓瑟兮鸾回车。 —— 唐· 李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山回路转不见君。 —— 唐· 岑参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廊腰缦回。 —— 唐· 杜枚《阿房宫赋》峰回路转。 —— 宋· 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
回湍(回旋的急流);回倒(回旋倾倒);回纡(迂回。回旋曲折);回极(无极回旋的枢轴)
3.环绕; 包围。
surround;
东道少回远。 —— 《汉书·李广传》
回峰(环绕的山峰);回圆(环绕);回塘(环曲的水池);回缭(围绕);回互(回环交互)
4.掉转。
turn round;
回车叱牛牵向北。 —— 唐· 白居易《卖炭翁》回看射雕处。 —— 唐· 王维《观猎》诗兴尽晚回舟。 —— 宋· 李清照《如梦令》回头望汝。 —— 清· 袁枚《祭妹文》
回面(转过脸);回眼(回转目光);回天(形容力量很大,能扭转乾坤);回舆(掉转马头,返回);回逆(倒转)
5.还,返回。
return;
碧水东流至此回。 —— 唐· 李白《望天门山》少小离家老大回。 —— 唐· 贺知章《回乡偶书》余逆脱回。 —— 《广东军务记》
回寅(回到农历正月);回九(旧俗新婚后新娘九日后回娘家);回前线;回跸(帝王返驾回宫)
6.答复;回报 。
report back; reply;
回盘(旧婚俗。男家行聘礼,女家回礼,把礼物放在托盘、抬盒内,因称回礼为“回盘”);回风(高官升堂之前,吏役报告准备妥当的一个程式);回诺(回礼);回耗(回音)
7.改变。
change;
道苟直,虽死不可回也;如回之,莫若亟去其位。 —— 柳宗元《与韩愈论史官书》
回心(改变心意);回异(改变;违反);回换(调换;变换);回变(转变)
8.违背。
go against;
厥德不回。 —— 《诗·大雅·大明》徐方不回。 —— 《诗·大雅·常武》经德不回,非以干禄也。 —— 《孟子·尽心下》求福不回。 —— 《后汉书·苏竟传》二人之不敢请,亦知始皇之鸷悍而不可回也。 —— 苏轼《东坡志林》
9.谢绝,推辞不见 。
refuse;
回决(回绝);回倒(回绝驳倒);回听(不听);回出(回绝);回唇答嘴(顶嘴)
10.回避,避开不喜欢、不欣赏的人 。
averse;
回丧(回避。丧家怕鬼回来害人而躲开);他不回亲戚
11.转卖,转手卖掉 。
resell;
回买(转买,购买);回钱(售物所得的钱);回些(转让;卖些)
12.问。
ask;
进得店去,茶房便来回道:“客人,用什么夜膳?” —— 《老残游记》
形容词
1.迂曲,曲折 。
winding;
回连(曲折连绵);回说(隐晦曲折的话);回轩(回曲的长窗);回远(迂曲遥远);回崖(曲折的山崖)
2.奸邪,邪僻 。
crafty and evil;
回辟(邪僻);回遹(邪僻);回背(旧说阴阳先生以镇物、符水为人禳邪消灾)
量词
1.times——用于行为、动作。
一日走千回;去过好几回。
2.章——用于小说等,相当于“” 。
chapter;
且听下回分解
3.一会儿——用于时间,表示短暂 。
moment;
回子(一会儿);回一回(停一停)
4.用于事情,相当于“”、“” 。
number of times;
就是这么回事;这完全是两回事
5.某一特定目的或发展的一种形势或某种情况 。
occasion;
上回,上一回;这一回
名词
1.回族的简称 。
the Hui nationality;
汉满蒙回藏五个主要民族
2.器官(尤其是脑)的皱折、扭曲或盘旋 。
convolution;
齿状回;海马回;额上回;颞下回
3.姓。

康熙字典

卷别 :正文・丑集上 部首:囗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500頁,第5

同文書局本: 第216頁,第26

標點整理本: 第148頁,第14

唐韻》:戸恢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胡隈切,𡘋音洄。說文》:从囗,中象回轉之形。徐鍇曰:渾天之氣,天地相承;天周地外,隂陽五行,回轉其中也。

又,《說文》:邪也、曲也。詩・小雅》:淑人君子,其德不回。禮・禮器》:禮飾回,增美質,措則正,施則行。

又,《正韻》:返也。後漢・蔡邕傳》:回途要至,俯仰取容。

又,《廣韻》:違也。詩・大雅》:求福不回。【又】徐方不回。【註】回猶違也,言不違命也。

又,《詩・大雅》:昭回于天。【註】昭,明;回,旋也。

又,屈也。後漢・盧植傳》:可加赦恕申宥回枉。【又】抗議不回。

又,徘回。說文》:徘徊本作裵回,寬衣也,取其裵回之狀。張衡〈思𤣥賦〉:馬倚輈而徘回。【註】言踟躊不進也。

又,低回,紆衍貌。史記・孔子世家贊》:適魯,觀仲尼車服禮器,余低回留之不能去。前漢・揚雄傳》:大道低回。

又,姓。韻會》:古賢者方回之後。正字通》:明宣德中御史回續。

又,地名。後漢・郡國志》:右扶風有回城,名曰回中。

又,通作迴。荀子・儒效篇》:圖迴天下於掌上。

又,通作廻。史記・鄒陽傳》:墨子廻車。

又,《正字通》:回回,國名,西域大食國種也。明丘濬曰:國在玉門關外萬里,陳隋閒入中國;金元以後,蔓延滋甚,所至輒相親守,其所謂敎門者尤篤,今在在有之。

又,《集韻》、《韻會𡘋戸賄切,音悔 —— 繞也。左傳・襄十八年》:右回梅山。徐邈讀上聲。

又,《集韻》、《韻會𡘋胡對切,音繢。前漢・趙充國傳》:回遠千里。【註】回謂路迂回也,音胡悔反。

又,畏避也。前漢・王溫舒傳》:卽有避回。【註】謂不盡意,捕擊盜賊。又,〈蓋寬饒傳〉:刺舉無所回避。【註】回𡘋讀若諱。

俗作囬。

注解

〔回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丑集上,康熙部首是囗部

〔回〕字拼音是huí,全包围结构,可拆字为囗、口

〔回〕字造字法是囘为回的古字; 廻为迴的俗字。囬、迴同回。象形。甲骨文象渊水回旋之形。本义是回旋;旋转。

〔回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huí] ⑴ 还,走向原来的地方⑵ 掉转⑶ 曲折,环绕,旋转⑷ 答复,答报⑸ 量词,指事件的次数⑹ 说书的一个段落,章回小说的一章⑺ 中国少数民族,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⑻ 姓。

说文解字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六下反切戶恢切頁碼202頁,第12

異體

回轉也。从囗,中象回轉形。

囘古文。

附注《說文新證》:「《甲骨文字詁林》按語:『亘回實本一字,後始分化。』其說可從。戰國以後寫成內外兩重形,而為『回』形所承。」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十二反切戶瓌反頁碼516頁,第5行,第1

囘轉也。從口,中象回轉形

鍇注臣鍇曰:「渾天之气,天地相成,天周地外陰陽日月五星,回薄其中也。」

反切………頁碼516頁,第6行,第1

古文。

鍇注臣鍇曰:「直象回轉之形。」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六下反切戸恢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1106頁,第1許惟賢488頁,第5

囘轉也。

段注淵,回水也。故顏回字子淵。《毛詩傳》曰:回,邪也。言回爲𠆎之假借也。又曰:回,違也。亦謂假借也。𠆎,衺也。見《交部》。

从囗。中象回轉之形。

段注中當作口。外爲大囗。內爲小口。皆回轉之形也。如天體在外左旋,日月五星在內右旋是也。戸恢切。十五部。

古文。

段注古文象一气回轉之形。
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
章太炎 (近代)

囗圜㘣圓,囗回囩,最初用囗字足矣。

白话解释

回,绕着转圈。字形采用两个“囗”会义,中间的“囗”像回旋转绕的形状。囘,这是古文写法的“回”字。

字形解说

甲骨文、金文字形都像水流回轉的樣子,即漩渦。戰國文字則將內部連筆成橢圓形,而內外並斷筆分離。篆文字形則又將戰國文字外形缺筆處相連成囗,而成今日通行的字形,都像漩渦的樣子。在六書中屬於獨體象形。

回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399頁,第3字
2陳昌治本第511頁,第8字
3黃侃手批第397頁
4說文校箋第256頁,第8字
5說文考正第247頁,第15字
6說文今釋第881頁,第4字
7說文約注第1534頁,第1字
8說文探原第3310頁,第2字
9說文集注第1303頁,第2字
10說文標整第157頁,第11字
11標注說文第253頁,第1字
12說文注箋第2036頁,第1字
13說文詁林第6415頁【補遺】第16942頁
14通訓定聲第2241頁,第1字
15說文義證第531頁【崇文】第2121頁
16說文句讀第810頁
17說文新證第515頁,第2字
18章授筆記第267頁,第4字
19古字詁林第六冊,第132頁,第2字
20古字釋要第614頁,第7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