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字详情
对
对字概述
〔对〕字拼音是(duì),部首是寸部,总笔画是5画。
〔对〕字是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“又、寸”,五行属火。
〔对〕字造字法是会意。从口,从“丵”( zhuó,即,古“丛”字,象草木丛生。),从寸。寸,法度也。汉文帝以为责对而伪,言多非诚,故去其口,以从土。本义是应答。
〔对〕字仓颉码是EDI,五笔是CFY,四角号码是74400,郑码是XSDS,中文电码是1417,区位码是2252。
〔对〕字的UNICODE是U+5BF9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3545,UTF-32:00005BF9,UTF-8:E5 AF B9。
〔对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一级字表中,序号0341,属常用字。
〔对〕字反义词是错,异体字是対、對、𡭊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寅集上 部首:寸部
武英殿刻本: 第698頁,第8字
同文書局本: 第296頁,第7字
標點整理本: 第234頁,第15字
音《唐韻》:都隊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都內切,𡘋音碓。《說文》:應無方也。本作𡭊。《爾雅・釋言》:對,遂也。【疏】遂者,因事之辭。《廣韻》:答也。《增韻》:揚也。《詩・大雅》:以對于天下。【註】答天下仰望之心也。《書・說命》:敢對揚天子之休命。又,《禮・曲禮》:侍於先生㊟〔侍坐於先生〕,先生問焉,終則對。【又】君子問更端,則起而對。【註】離席對也。
义又,次對,轉對。王球《貽謀錄》㊟〔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》作王栐,著有《燕翼詒謀錄》五卷〕:唐百官入閤,有待制次對官。後唐天成中,廢待制次對官,五日一次內殿百官轉對。
义又,當也、配也。《詩・大雅》:帝作邦作對。【註】言擇其可當此國者而君之也。
义又,對簿。《史記・李將軍傳》:廣年六十餘矣,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。
义又,敵也。吳陸遜曰:劉備今在境界,此疆對也㊟〔劉備天下知名,曹操所憚,今在境界,此彊對也〕。
义又,凡物𡘋峙曰對。杜甫〈萬丈潭〉詩:山危一徑盡,岸絕兩壁對。
卷目:考證・寅集上 部首:寸部
愛日堂藏本: 第169頁,第2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645頁,第6字
《禮・曲禮》侍於先生,先生問焉,終,則對。
謹照原文侍下增坐字。
注解
〔對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寅集上,康熙部首是寸部。
〔對〕字拼音是duì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、寸。
〔對〕字造字法是會意。从口,从“丵”( zhuó,即,古“叢”字,象草木叢生。),从寸。寸,法度也。漢文帝以爲責對而僞,言多非誠,故去其口,以从土。本义是應答。
〔對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duì] ⑴ 答,答話,回答⑵ 朝着⑶ 處於相反方向的⑷ 跟,和⑸ 互相,彼此相向地⑹ 說明事物的關係⑺ 看待,應付⑻ 照着樣檢查⑼ 投合,適合,使相合⑽ 正確,正常,表肯定的答語⑾ 雙,成雙的⑿ 平分,一半⒀ 攙和(多指液體)⒁ 量詞,雙
卷别 :正文・寅集上 部首:寸部
武英殿刻本: 第699頁,第2字
同文書局本: 第296頁,第9字
標點整理本: 第234頁,第17字
义《韻會》同「對」。《說文》:从丵、从口,言無方也;从寸,有法度也。漢文帝以責對而爲言多非誠,故去口从士。【徐曰】士,事也,取事實也。
注解
〔𡭊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寅集上,康熙部首是寸部。
〔𡭊〕字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丵、口、寸。
〔𡭊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undefined] ⑴ 同“對”。《玉篇•口部》:“𡭊,答也。今作對。”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三上反切都隊切頁碼第79頁,第4字續丁孫
𡭊
譍無方也。从丵从口从寸。
對
𡭊或从士。漢文帝以爲責𡭊而爲言,多非誠𡭊,故去其口以从士也。
附注段注本作「對,𡭊或从士。」按:甲骨文、金文「對」字從丵,從土,從寸,隸書亦從土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五反切得悔反頁碼第219頁,第4行,第2字述
譍無方也。從丵、口、寸。
鍇注臣鍇曰:「有問則對,非一方也。張釋之曰『嗇夫喋喋』是也。寸,法度也。會意。」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219頁,第5行,第1字述
𡭊或從士。漢文帝以爲責對而爲言,多非誠對,故去其口,以從士也。
鍇注臣鍇曰:「漢文帝幸虎圈,問守尉。禽獸簿守尉不能對,嗇夫從㫄代對,甚悉文帝悅。張釋之曰:『秦以利口而亡,周勃張相如似不能言者。』帝感悟,責對者見責問而對,故云非誠。《易》曰:『尚口乃窮。』故去口。士,事也,取事實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三上反切都隊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410頁,第3字許惟賢第185頁,第3字
𧭭無方也。
段注《聘禮》注曰:對,荅問也。按對荅古通用。云𧭭無方者,所謂善待問者如撞鐘。叩以大者則大鳴。叩以小者則小鳴也。無方故從丵口。
从丵口。从寸。
段注寸,法度也。丵口而一歸於法度也。都隊切。十五部。
𡭊或从士。漢文帝㠯爲責對而面言。
段注依《廣韵》訂。
多非誠對。故去其口㠯從士也。
段注鍇曰:士,事也。取事實也。按篇,韵皆作土。未知孰是。趙氏明誠曰:據古鐘鼎皆作對。是漢文亦從古耳。非肊更也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从士並非漢文帝所造,如武則天造十三字。非盡造也,用古字耳。
應無方,故从丵。檢《小學答問》。
白话解释
对,回答问题不拘泥方法。字形采用“丵、口、寸”会义。汉文帝认为,在被责问的情况下回答问题,多半不是诚实的回答,所以去 掉“对”字的“口字边”,而采用“士”作边旁。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與金文都像朝著樹用手栽種培土的樣子,表示朝向的意思。《說文》所錄篆文作從「丵」、「口」,從「寸」,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。「丵」,指草木叢生,有多的意思;「丵」、「口」表示應答可以有很多種;「寸」表示守分寸。指應答詢問沒有一定內容,所謂「善待問者如撞鐘,叩之以小者則小鳴,叩之以大者則大鳴(《禮記‧學記》)」。但是雖然應對不同,還是要守住原則。《說文》中又附另一重文,把「口」換成「士」,取士以誠對策的意思。隸書、楷書皆從篆文而稍有變化。
對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157頁,第5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224頁,第3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177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109頁,第3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102頁,第3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363頁,第2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628頁,第2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1460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536頁,第1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65頁,第1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109頁,第3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807頁,第2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3209頁【補遺】第16471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2360頁,第4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225頁【崇文】第897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310頁 |
| 17 | 說文新證 | 第169頁,第1字 |
| 18 | 章授筆記 | 第119頁,第2字 |
| 19 | 古字詁林 | 第三冊,第160頁,第1字 |
| 20 | 古字釋要 | 第280頁,第3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