祋字详情

𭗱

duìㄉㄨㄟˋ
礻部 共8画 左右结构 U+794B CJK 基本汉字
三级汉字

礻部

8画

4

9画 (祋)

左右结构

PYMC 86 、 PYWC 98

IFHNE

WSQX

37247

U 794B

点、横撇/横钩、竖、点、撇、横折折/横折弯、横撇/横钩、捺

祋字概述

〔祋〕字拼音是(duì),部首是礻部,总笔画是8画

〔祋〕字是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“示、殳”或“礻、殳”,五行属火。

〔祋〕字仓颉码是IFHNE,五笔是PYMC86,PYWC98,四角号码是37247,郑码是WSQX

〔祋〕字的UNICODE是U+794B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31051,UTF-32:0000794B,UTF-8:E7 A5 8B。

〔祋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三级字表中,序号6728

〔祋〕字异体字是𣪌𥙈

汉字解释

duìㄉㄨㄟˋ

基本解释

古代的一种兵器,即殳。
悬挂羊皮的竿子。古代用羊皮挂在竿子上,置放城门口,用以惊吓不当入城而入城的牛马:“关门夜开,不下羊皮之~。”
姓。

康熙字典

卷别 :正文・午集下 部首:示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2013頁,第2

同文書局本: 第840頁,第14

標點整理本: 第801頁,第8

廣韻》:丁外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都外切,𡘋𣪌說文》:殳也。或說城郭市里高縣羊皮,有不當入而欲入者,暫下以驚牛馬曰祋。故从示、殳。》曰:何戈與祋。

又,祋祤,縣名,在馮翊。前漢・郊祀志》:鳳皇集祋祤。

又,《廣韻》:丁活切,音掇 —— 義同。前漢・郊祀志》,顏師古讀。

又,姓。漢光祿勳祋諷。

注解

〔祋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午集下,康熙部首是示部

〔祋〕字拼音是duì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礻、殳

〔祋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duì] ⑴ 古代的一种兵器,即殳。⑵ 悬挂羊皮的竿子。古代用羊皮挂在竿子上,置放城门口,用以惊吓不当入城而入城的牛马:“关门夜开,不下羊皮之~。”⑶ 姓。

说文解字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三下反切丁外切頁碼94頁,第1

祋殳也。从殳示聲。或說城郭市里,高縣羊皮,有不當入而欲入者,暫下以驚牛馬曰祋。故从示、殳。《詩》曰:「何戈與祋。」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六反切丁最反頁碼253頁,第3行,第1

祋殳也。從殳示聲。或說城郭市里高縣羊皮,有不當入而欲入者,暫下以驚牛馬曰祋。故從示、殳。《詩》曰:「何戈與祋。」

鍇注臣鍇按:馮翊有祋祤縣。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三下反切丁外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473頁,第1許惟賢212頁,第5

祋殳也。

段注見《毛傳》。

从殳。示聲。

段注丁外切。十五部。

或說城郭市里高縣羊皮。有不當入而欲入者。暫下㠯驚牛馬曰祋。

段注此別一義。祋與咄義同。

詩曰:何戈與祋。

段注《曹風》文。此證前一義。
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
章太炎 (近代)

祋【對】。《禮記•郊特牲》「郵表畷」,阮元以畷為綴,為招牌,與祋音義近。

《禮記》之「郵表畷」,阮元以為畷即祋字(即招牌),即「或說」之義。(畷即綴,郵高綴表也(?)。

阮元云:《禮記》之郵表畷=綴,綴,表也,即招牌也。即祋之或說之義。

祋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185頁,第2字
2陳昌治本第255頁,第5字
3黃侃手批第203頁
4說文校箋第125頁,第5字
5說文考正第119頁,第1字
6說文今釋第423頁,第1字
7說文約注第721頁,第1字
8說文探原第1694頁,第1字
9說文集注第615頁,第1字
10說文標整第75頁,第5字
11標注說文第124頁,第4字
12說文注箋第920頁,第1字
13說文詁林第3555頁【補遺】第16529頁
14通訓定聲第2426頁,第1字
15說文義證第252頁【崇文】第1005頁
16說文句讀第358頁
17說文新證第226頁,第1字
18章授筆記第137頁,第1字
19古字詁林第三冊,第543頁,第1字
20古字釋要第321頁,第2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