岨字详情

𭗱

ㄐㄩㄐㄩˇ
山部 共8画 左右结构 U+5CA8 CJK 基本汉字
三级汉字

山部

8画

5

8画 (岨)

左右结构

MEGG

UBM

LLLC

27712

8327

U 5CA8

竖、竖折/竖弯、竖、竖、横折、横、横、横

岨字概述

〔岨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(jū、jǔ),部首是山部,总笔画是8画

〔岨〕字是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“山、且”。

〔岨〕字仓颉码是UBM,五笔是MEGG,四角号码是27712,郑码是LLLC,中文电码是8327

〔岨〕字的UNICODE是U+5CA8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3720,UTF-32:00005CA8,UTF-8:E5 B2 A8。

〔岨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三级字表中,序号6683

〔岨〕字异体字是𥕅𥥐𪂓

汉字解释

1ㄐㄩ

基本解释

古同“”:“陟彼~矣。”

2ㄐㄩˇ

基本解释

〔~峿( yǔ )〕义同“龃龉”,上下齿对不齐,喻互相抵触。

康熙字典

卷别 :正文・寅集中 部首:山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736頁,第14

同文書局本: 第309頁,第18

標點整理本: 第248頁,第22

廣韻》:七余切;《集韻》:千餘切,𡘋同「砠」。說文》:石戴土也。詩・周南》:陟彼岨矣。今作砠。【朱傳】石山戴土曰砠。正字通》:岨作砠,義通。

又,《五音集韻》:壯所切,音阻 —— 岨峿,山形。

注解

〔岨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寅集中,康熙部首是山部

〔岨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jū、jǔ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山、且

〔岨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jū] ⑴ 古同“砠”:“陟彼~矣。” [jǔ] ⑴ 〔~峿( yǔ )〕义同“龃龉”,上下齿对不齐,喻互相抵触。

说文解字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九下反切七余切頁碼306頁,第6

岨石戴土也。从山且聲。《詩》曰:「陟彼岨矣。」

附注朱駿聲《通訓定聲》:「土戴於石上也。」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十八反切且渠反頁碼761頁,第7行,第2

岨石戴土。從山且聲。《詩》曰:「陟彼岨矣。」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九下反切七余切古音第五部頁碼1755頁,第3許惟賢768頁,第5

岨石戴土也。

段注《周南・卷耳》曰:陟彼𥕅矣。本亦作砠。《釋山》曰:石戴土謂之崔嵬。土戴石爲岨。《毛傳》云:崔嵬,土山之戴石者。石山戴土曰砠。二文互異而義則一。戴者,增益也。《釋山》謂用石戴於土上。毛謂土而戴之以石。《釋山》謂用土戴於石上。毛謂石而戴之以土。以《絲衣》戴弁例之。則毛之立文爲善矣。石在上則高不平。故曰崔嵬。土在上則雨水沮洳。故曰岨。許於嵬下同毛。此岨下亦同毛也。詩,《爾雅》作砠。許作岨。主謂山,故字从山。重土,故不从石。

从山。且聲。

段注七余切。五部。

詩曰:陟彼岨矣。

岨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603頁,第3字
2陳昌治本第761頁,第7字
3黃侃手批第583頁
4說文校箋第389頁,第9字
5說文考正第366頁,第15字
6說文今釋第1317頁,第5字
7說文約注第2252頁,第1字
8說文探原第4537頁,第1字
9說文集注第1943頁,第3字
10說文標整第238頁,第13字
11標注說文第378頁,第6字
12說文注箋第3134頁,第1字
13說文詁林第9165頁【補遺】第17393頁
14通訓定聲第1734頁,第1字
15說文義證第789頁【崇文】第3153頁
16說文句讀第1250頁
17古字詁林第八冊,第221頁,第5字
18古字釋要第877頁,第13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