御字详情
御
御字概述
〔御〕字拼音是(yù),部首是彳部,总笔画是12画。
〔御〕字是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“彳、卸”,五行属木。
〔御〕字造字法是会意。甲骨文字形。左为“行”的省写,中为绳索形,右是“人”形。意为人握辔行于道中,即驾驶车马。本义是驾驶车马。
〔御〕字仓颉码是HOOML,五笔是TRHB86,TTGB98,四角号码是27220,郑码是OIIY,中文电码是1785,区位码是5189。
〔御〕字的UNICODE是U+5FA1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4481,UTF-32:00005FA1,UTF-8:E5 BE A1。
〔御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一级字表中,序号2704,属常用字。
〔御〕字异体字是䘖、䘘、䢩、禦、衘、馭、𠉳、𠊏、𠨙、𡕺、𢓦、𢓷、𢔬、𢕜、𢕥、𢖡、𤎇、𧗨、𧗪、𧗻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寅集下 部首:彳部
武英殿刻本: 第881頁,第8字
同文書局本: 第368頁,第23字
標點整理本: 第314頁,第2字
音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類篇》:牛據切;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魚據切,𡘋音禦。《說文》:使馬也。徐鍇曰:卸解車馬也。从彳、从卸,皆御者之職。《詩・小雅》:徒御不驚。
音又,《正韻》:統也。賈誼〈過秦論〉:振長策而御宇內。
义又,《韻會》:凡天子所止曰御前、曰御前書、曰御書,服曰御服,皆取統御四海之內。蔡邕《獨斷》:御者,進也。凡衣服加於身,飮食適於口,妃妾接於寢皆曰御。《釋名》:御,語也。尊者將有所欲,先語之也。亦言職𤰞,尊者有所勤御,如御牛馬然也。《禮・王制》:千里之內,以爲御。【註】御謂衣食。【疏】御是進御所須,故爲衣食。
义又,《廣韻》:侍也、進也。《詩・小雅》:飮御諸友。【傳】御,進也。【箋】御,侍也。吉甫遠從鎬地來,飮之酒,使諸友侍之。
音又,《正韻》:勸侑也。《禮・曲禮》:御食于君。【註】勸侑曰御。
义又,主也。《禮・曲禮》:問大夫之子,長曰能御矣。幼曰未能御也。【註】御猶主也。【疏】謂主事也。
义又,禦也。《詩・邶風》:我有旨畜,亦以御冬。
义又,傅御,日御,御史,𡘋官名。《詩・大雅》:王命傅御,遷其私人〔箋〕傅御貳王治事,謂冢宰也。《左傳・桓十七年》:天子有日官,諸侯有日御。【註】日官,日御,典曆數者。《前漢・百官表》:御史大夫秦官,位上卿,秩千石,有繡衣直指。《後漢・百官志》:侍御史掌察舉非法,受公卿郡吏奏事,有違失,劾舉之。凡郊廟朝會,則二人監威儀,有違失,則劾奏。
义又,女官。《周禮・天官・女御》:掌御敘于王之燕寢。〈周語〉:內官不過九御。
义又,姓。《正字通》:周有御鞅。
音又,《類篇》:偶舉切,馭上聲 —— 止也。《左傳・襄四年》:季孫不御。【註】御,止也。【釋文】御,魚呂反。
音又,魯邑名。《左傳・襄二十二年》:雨過御叔,御叔在其邑。【註】御叔,魯御邑大夫。【釋文】御,魚呂反。
义又,御龍,複姓。《史記・夏本紀》:劉累學擾龍,以事孔甲,孔甲賜之姓,曰御龍氏。
音又,《集韻》:魚駕切,牙去聲 —— 相迎也。《詩・召南》:百兩御之。【箋】御,迎也。《禮・曲禮》:君命召,雖賤人,大夫士必自御之。《集韻》或作迓。
卷目:考證・寅集下 部首:彳部
愛日堂藏本: 第218頁,第3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647頁,第27字
《詩・邶風》我有旨畜。
謹照原文畜改蓄。
注解
〔御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寅集下,康熙部首是彳部。
〔御〕字拼音是yù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彳、卸。
〔御〕字造字法是会意。甲骨文字形。左为“行”的省写,中为绳索形,右是“人”形。意为人握辔行于道中,即驾驶车马。本义是驾驶车马。
〔御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yù] ⑴ 驾驶车马⑵ 封建社会指上级对下级的治理,统治:“百官~事”。~下。~众。⑶ 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物的敬称⑷ 抵挡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二下反切牛據切頁碼第57頁,第14字續丁孫
𢕜
異體御
使馬也。从彳从卸。
鉉注徐鍇曰:「卸,解車馬也。或彳或卸皆御者之職。」
馭
古文御从又从馬。
附注《說文新證》:「甲骨文初形从卩午會意,午亦聲,會人跪坐持杵操作之意,因此有用、治的意思。《說文》把御和馭字混為一字,學者多已指出其誤。馭本義為使馬,早期金文从馬从𠓥(鞭)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四反切午慮反頁碼第165頁,第6行,第2字述
使馬也。從彳、卸。
鍇注臣鍇曰:「卸,解車馬也;彳,行也。或行或卸皆禦者之職也。會意。」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165頁,第7行,第1字述
古文馭,從又、馬。
鍇注臣鍇曰:「會意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二下反切牛據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307頁,第2字許惟賢第138頁,第1字
使馬也。
段注《周禮》六藝。四曰五馭。《大宰》注曰:凡言馭者,所以𢿛之內之於善。此引伸之義也。
从彳缷。
段注按缷亦聲。牛據切。五部。
古文御。从又馬。
段注惟見《周禮》。
說文新證:第133頁,第1字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使馬。御史、僕御、暬御皆引申為使意。「百兩御之」,乃訝之假字。御與馭同,駕馭今作駕駛,誤。駛,快走也,《說文》作𩰢。
使馬也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或作「」,從卩、午聲。卩(
)像人跽跪之形,午為「杵」的初文,二者相合正像人跪坐持杵操作之形,故有治用的意思。甲骨文又或從示、或從攴。「示(
)」像籌算竹片縱橫的樣子,本義為籌策,於此亦表示操作計算之意;從攴也有操作之意,二者當是重形繁文。金文仍有作從卩、午聲的字形,也有增「辵」形者,則表示驅馳行走的意思。戰國文字仍作從辵、
聲的字形,只是將「辵」字下的「止」移於「午」下,而有結合的現象。至篆文,則將「辵」字的「止」與「午」相合作「
」,而「彳」、「卩」置於兩旁,整個字形成為從彳、卸聲的「
」,已不易看出「辵」字了。《說文》另收有古文「
」,馭的金文作「
」、「
」,戰國文字作「
」、「
」,都像以手持策驅馬的樣子。隸書與楷書皆依篆文「
」而定形。不論單作從卩、午聲的「
」,還是從示、
聲的「
」、從攴、
聲的「
」、從辵、
聲的「
」、從彳、卸聲的「御」,在六書中,皆屬於形聲兼會意,而《說文》古文「馭」則為異文會意。
御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111頁,第2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164頁,第7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136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78頁,第5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73頁,第4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254頁,第1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440頁,第1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1099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383頁,第2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45頁,第18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79頁,第1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595頁,第3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2633頁【補遺】第16382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1560頁,第5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166頁【崇文】第661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224頁 |
| 17 | 說文新證 | 第132頁,第1字 |
| 18 | 說文新證 | 第133頁,第1字 |
| 19 | 章授筆記 | 第90頁,第5字 |
| 20 | 古字詁林 | 第二冊,第514頁,第1字 |
| 21 | 古字釋要 | 第214頁,第2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