誉字详情

ㄩˋ
言部 共13画 上下结构 U+8A89 CJK 基本汉字
一级汉字常用字通用字

言部

13画

6

21画 (譽)

上下结构

形声字

IWYF 86 、 IGWY 98

FCYMR

VDOS

90601

6235

5194

U 8A89

点、点、撇、横、撇、捺、点、横、横、横、竖、横折、横

誉字概述

〔誉〕字拼音是(yù),部首是言部,总笔画是13画

〔誉〕字是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“兴、言”,五行属土。

〔誉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言,舆 ( yù )声。本义是称赞,赞美。

〔誉〕字仓颉码是FCYMR,五笔是IWYF86,IGWY98,四角号码是90601,郑码是VDOS,中文电码是6235,区位码是5194

〔誉〕字的UNICODE是U+8A89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35465,UTF-32:00008A89,UTF-8:E8 AA 89。

〔誉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一级字表中,序号3024,属常用字

〔誉〕字反义词是,异体字是𣁎𧭒

汉字解释

ㄩˋ

基本解释

名声。荣~。名~。信~。沽名钓~。
称扬,赞美。毁~。交口称~。
古同“”,欢乐。

详细解释

动词
1.形声。从言,舆 ( yù )声。本义:称赞,赞美。
2.同本义。
eulogize; praise;
誉,偁也。 —— 《说文》誉名美也。 —— 《墨子经》状古述今曰誉。 —— 《周书·谥法》君子不以口誉人。 —— 《礼记·表记》佞誉诬谀。 —— 唐· 柳宗元《柳河东集》誉之则以为忧。 —— 唐· 韩愈《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》
誉人(称赞人);誉谀(歌颂阿谀);誉叹(赞叹)
3.通“” jǔ。推荐。
recommed;
更相荐誉。 —— 《汉书·贾捐之传》而列士不誉。 —— 《汉书·匡衡传》先时荐誉。 —— 《后汉书·宦者传论》
名词
1.荣誉,美名。
fame; reputation;
以永终誉。 —— 《诗·周颂·振鹭》则燕则誉。 —— 《礼记·射义》。注:“言国安则有名誉。”誉辅其赏,毁随其罚。 —— 《韩非子》
誉望(名望)
2.通“” yǔ。同类。
kind;
交众誉多。 —— 《管子·明法》莫不亲誉。 —— 《荀子·议兵》推类接誉。 —— 《荀子·臣道》

康熙字典

康熙字典中没收录字头“”,请参考“”字。

卷别 :正文・酉集上 部首:言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2829頁,第12

同文書局本: 第1185頁,第7

標點整理本: 第1159頁,第29

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𡘋羊茹切,余去聲。說文》:稱也。玉篇》:聲美也。易・坤卦》:括囊,无咎无譽。【註】譽者,過美之名。詩・周頌》:以永終譽。【箋】聲美也。禮・表記》:君子不以口譽人,則民作忠。莊子・盜跖篇》:好面譽人者,亦好背而毀之。

又,《禮・祭統》〔孔疏〕:《援神契》云:大夫之孝曰譽。

又,星名。晉書・天文志》:瑞星,三曰含譽。

又,姓。平原大守譽粹。見《晉書》。

又,《諡法》:狀古述今曰譽。

又,通作豫。詩・小雅》:是以有譽處兮。【傳】譽,善聲也;處,安樂也。蘇氏曰:譽、豫通,凡《》之譽,皆言樂也。

又,《韻會小補》:通作與。禮・射義》:《》曰:則燕則譽。【鄭註】譽,或爲與。

又,《廣韻》:以諸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羊諸切,𡘋音余 —— 義同。論語》:誰毀誰譽。【朱傳】譽者,揚人之善而過其實。譽平聲。又,《詩・大雅》:慶既令居,韓姞燕譽。【傳】燕,安;譽,樂也。

注解

〔譽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酉集上,康熙部首是言部

〔譽〕字拼音是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與、言

〔譽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yù] ⑴ 见“誉”。

说文解字

说文解字中没收录字头“”,请参考“”字。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三上反切羊茹切頁碼71頁,第31

譽󵠞也。从言與聲。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五反切羊遇反頁碼202頁,第4行,第1

譽稱也。從言與聲。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三上反切羊茹切古音第五部頁碼377頁,第3許惟賢169頁,第9

譽稱也。

段注稱當作偁。轉寫失之也。偁,舉也。譽,偁美也。

从言。與聲。

段注羊茹切。五部。

白话解释

誉,称赞。字形采用“言”作边旁,采用“與”作声旁。

字形解说

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。戰國文字從言(「言」或繁化為「音」)、與聲,篆文、隸書、楷書同。字從「言」為義符,表示與言語有關的動作;從「與」為聲符,有兼義的功能,依《說文》,「與」字本義為「黨與也」,就是結成一團體互相友好的人,此義與「譽」有關(會讚譽一個人,至少表示認同他,與「黨與」有點類似),因此有兼義功能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。

譽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143頁,第1字
2陳昌治本第203頁,第7字
3黃侃手批第163頁
4說文校箋第97頁,第18字
5說文考正第92頁,第6字
6說文今釋第323頁,第1字
7說文約注第564頁,第1字
8說文探原第1316頁,第1字
9說文集注第482頁,第2字
10說文標整第58頁,第25字
11標注說文第98頁,第6字
12說文注箋第735頁,第3字
13說文詁林第3003頁【補遺】第16441頁
14通訓定聲第1694頁,第3字
15說文義證第202頁【崇文】第805頁
16說文句讀第280頁
17古字詁林第三冊,第45頁,第1字
18古字釋要第260頁,第4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