旌字详情
旌
旌字概述
〔旌〕字拼音是(jīng),部首是方部,总笔画是11画。
〔旌〕字是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“𭤨、生”,五行属金。
〔旌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本义是古代用牦牛尾或兼五采羽毛饰竿头的旗子。
〔旌〕字仓颉码是YSOHM,五笔是YTTG,四角号码是08215,郑码是SYMM,中文电码是2468,区位码是7626。
〔旌〕字的UNICODE是U+65CC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6060,UTF-32:000065CC,UTF-8:E6 97 8C。
〔旌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二级字表中,序号4942。
〔旌〕字异体字是旍、𣃠、𣃢、𣄀、𦑊、𦑖、𦲵、𧚫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卯集下 部首:方部
武英殿刻本: 第1154頁,第10字
同文書局本: 第483頁,第19字
標點整理本: 第432頁,第13字
音《唐韻》、《正韻》:子盈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咨盈切,𡘋音精。《說文》:析羽注旄首,所以進士卒。《爾雅・釋天》:旄首曰旌。【註】載旄於竿頭,如今之幢,亦有旒。《廣雅》:天子旌高九仞,諸侯七仞,大夫五仞,士三仞。【又】旌旂。【疏】旌旂者,凡旗之名雖異,旌旂爲之總稱。《釋名》:旌,精也。有精光也。《詩・鄘風》:孑孑干旌。《周禮・春官・司常》:析羽爲旌。【又】斿車建旌。
义又,《周禮・天官・掌舍》:爲帷宮設旌門。【註】樹旌以表門。
义又,《周禮・地官・掌節》:道路用旌節。【註】今使者所擁節是也。
义又,《禮・曲禮》:武車綏旌,德車結旌。【註】武車尚威武,故舒散若花;德美在內,故纏旌於竿。
义又,《書・畢命》:旌別淑慝。【傳】言當識別頑民之善惡。【疏】旌旗所以表識貴賤,故傳以旌爲識。
义又,《左傳・莊二十八年》:且旌君伐。【註】旌,章也。
义又,〈周語〉:故爲車服以旌之。【註】旌,表也。
义又,《後漢・胡廣傳》:德以旌賢。【註】旌,明也。
卷目:考證・卯集下 部首:方部
愛日堂藏本: 第261頁,第1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649頁,第23字
《爾雅・釋天》旄首曰旌。
謹照原文旄上增註字。
又旌旂。《疏》旌旂者,凡旗之名雖異,旌旂爲之總稱。
謹按此十九字亦係爾雅釋天文,謹改於亦有旒之下,廣雅之前。
斿車建旌。
謹照周禮原文建旌改載旌。
注解
〔旌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卯集下,康熙部首是方部。
〔旌〕字拼音是jīng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𭤨、生。
〔旌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本义是古代用牦牛尾或兼五采羽毛饰竿头的旗子。
〔旌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jīng] ⑴ 古代用羽毛装饰的旗子。又指普通的旗子⑵ 表扬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七上反切子盈切頁碼第219頁,第8字續丁孫
旌
游車載旌,析羽注旄首,所以精進士卒。从㫃𤯓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三反切津貞反頁碼第559頁,第4行,第1字述
游車載旌,析羽注旄首也,所以精進士卒也。從㫃生聲。
鍇注臣鍇按:《春秋》壽子載其旌是也。析羽,謂分析鳥羽連屬爲之,故曰「王斿旌至㫃軫」,其竿頭則綴以旄牛尾也,《春秋》所謂范宣子假羽旄於齊者也。《漢書》有鸞旗,注謂以鳳羽爲旌也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七上反切子盈切古音第十一部頁碼第1235頁,第1字許惟賢第543頁,第1字
游車載旌。
段注《司常職》文。注云:游車木路也。王以田以鄙。
析羽注旄首也。
段注《司常職》曰:析羽爲旌。《爾雅・釋天》曰:注旄首曰旌。李巡注《爾雅》曰:以氂牛尾著旌首。郭云:載旄於竿頭。如今之幢亦有旒。鄭注《周禮》云:全羽,析羽皆五采。繫之於旞旌之上。所謂注旄於干首也。《周禮》舉羽以晐旄。《爾雅》舉旄以晐羽。許,鄭則兼舉之。合《周禮》、《爾雅》以立文。鄭云:《明堂位》曰:夏后氏之緌。緌以旄牛尾爲之。綴於橦上。所謂注旄於干首者。葢夏后氏但用旄牛尾。周人加用析羽。夏時徒緌不旒。周人則注羽旄而仍有縿旒。先有旄首而後有析羽注之。故許云析羽注旄首。孫炎云:析五采羽注旄上也。孫,郭皆云:其下亦有旒縿。《庸風》。孑孑干旄。傳云:孑孑,干旄之皃。注旄於干首。大夫之旃也。此可證大常旂旃𣃦旗旟旐七者。皆得注羽旄於首矣。《左傳》言晉人假羽旌於鄭。言范宣子假羽旌於齊。則在《春秋》時諸侯少有此者。
所㠯精進士卒也。
段注精旌曡韵。《釋名》曰:旌,精也。有精光也。引伸爲凡表異之偁。
从㫃。生聲。
段注子盈切。十一部。
白话解释
旌,在游帜飘动的战车上再插上旌旗,所谓旌旗,是剪下漂亮羽毛插在饰有牦牛尾的旗杆顶端,用以激励士卒精锐进取。字形采用 “”作边旁,“生”作声旁。
旌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432頁,第3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556頁,第5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427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279頁,第2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267頁,第6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962頁,第3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1654頁,第2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3550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1422頁,第1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170頁,第16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275頁,第10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2234頁,第1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6894頁【補遺】第17028頁【後編】第14831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3411頁,第1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582頁【崇文】第2325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890頁 |
| 17 | 古字詁林 | 第六冊,第456頁,第2字 |
| 18 | 古字釋要 | 第663頁,第3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