族字详情
族
族字概述
〔族〕字拼音是(zú),部首是方部,总笔画是11画。
〔族〕字是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“方、𰦒”或“𭤨、矢”,五行属金。
〔族〕字造字法是会意。本义是箭头。
〔族〕字仓颉码是YSOOK,五笔是YTTD,四角号码是08284,郑码是SYMM,中文电码是2469,区位码是5569。
〔族〕字的UNICODE是U+65CF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6063,UTF-32:000065CF,UTF-8:E6 97 8F。
〔族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一级字表中,序号2392,属常用字。
〔族〕字异体字是㞺、嗾、瘯、鏃、𥎩、𥎼、𥎽、𥏁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卯集下 部首:方部
武英殿刻本: 第1155頁,第3字
同文書局本: 第484頁,第3字
標點整理本: 第432頁,第16字
音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𡘋昨木切,音鑿。《說文》:矢鋒也。束之族族也。《類篇》:一曰从㫃,㫃所以標衆矢之所集。又,聚也。《書・堯典》:以親九族。【註】高祖至𤣥孫之親。《詩・周南》:振振公族。【傳】公族,公同祖也。《周禮・春官・小宗伯》:掌三族之別,以辨親疏。【註】三族,謂父子孫,人屬之正名。《左傳・隱八年》:無駭卒,羽父請諡與族。【疏】族者,屬也。與其子孫共相聮屬,其傍支別屬,則各自立氏。
义又,《書・堯典》:方命圯族。【傳】族,類也。
义又,《書・泰誓》:罪人以族。【傳】一人有罪,𠛬及父母妻子,言𠛬濫。
义又,《周禮・地官・大司徒》:四閭爲族。【註】閭二十五家,族百家。
义又,《左傳・襄八年》:謀之多族。【註】族,家也。
义又,《爾雅・釋詁》:木族生爲灌。【註】族,叢生。【疏】木叢生者爲灌。
义又,《莊子・養生主》:庖丁解牛,每至於族,吾見其難爲。【註】交錯聚結爲族。
音又,《集韻》:作木切,音鏃 —— 義同。
音又,千𠋫切,音凑 —— 與蔟同。《前漢・律歷志》:一曰黃鐘,二曰太族。《淮南子・泰族訓》〔註〕:泰言古今之道,萬物之指,族於一理,明其所謂也。
音又,《集韻》、《正韻》𡘋則𠋫切,音奏 —— 樂變也。《前漢・嚴安傳》:調五聲,使有節族。【註】蘇林曰:族音奏。師古曰:奏,進也。
音又,《集韻》、《類篇》𡘋先奏切,音漱 —— 嗾,或作族,使犬聲。
注解
〔族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卯集下,康熙部首是方部。
〔族〕字拼音是zú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𭤨、矢、;、方、。
〔族〕字造字法是会意。本义是箭头。
〔族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zú] ⑴ 亲属,泛指同姓之亲⑵ 指具有共同起源和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⑶ 指在历史上形成的人群的稳定共同体,他们有共同的语言、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心理素质⑷ 聚居而有血统关系的人群的统称⑸ 事物有共同属性的一大类⑹ 封建时代的一种残酷刑罚,一人有罪,把全家或包括母亲、妻家的人都杀死⑺ 聚合,集中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七上反切昨木切頁碼第220頁,第16字續丁孫
族
矢鋒也。束之族族也。从㫃从矢。
附注《說文新證》:「甲骨文族字,丁山以為是氏族社會軍旅組織的遺迹:『族字,从㫃、从矢,矢所以殺敵、㫃所以標眾,其本誼應是軍旅的組織。』春秋以後,『㫃』形上部漸訛為『止』形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三反切昨木切頁碼第562頁,第5行,第1字述
矢鋒也,束之族族也。從㫃,從矢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七上反切昨木切古音第三部頁碼第1246頁,第2字許惟賢第547頁,第3字
矢鏠也。
段注今字用鏃。古字用族。《金部》曰:鏃者,利也。則不以爲矢族字矣。
束之族族也。
段注族族,聚皃。《毛傳》云:五十矢爲束。引伸爲凡族類之偁。
从㫃。从矢。
段注會意。
㫃所㠯標眾。眾矢之所集。
段注此說从㫃之意。㫃所以標眾者,亦謂旌旗所以屬人耳目。旌旗所在而矢咸在焉。眾之意也。《韵會》、《集韵》、《類篇》皆引此。而衍一曰从三字。則不可解矣。昨木切。三部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象矢所集(丵)。今作鏃,非。鏃,《說文》訓利。○凡相聚之族皆當作丵。
種族=丵。
矢之利處也。種族字當作丵。
白话解释
族,箭头。将箭只捆绑时箭头齐刷刷一片。字形采用“、矢”会义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字形從㫃、從矢。㫃為旗幟飄揚的樣子,可聚集眾人;矢為箭,引申可為軍隊。軍隊必有旗幟,故二者相合正表示軍事活動之意。金文構形與甲骨文相同,戰國楚系文字或將「㫃」(、
)訛變為「止」而作「
」形,秦系文字則作「
」,左形似「方」,而為篆文所承。隸書、楷書皆據篆文之形而定。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。
族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433頁,第13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559頁,第4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429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280頁,第11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268頁,第16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967頁,第3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1662頁,第3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3564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1429頁,第1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171頁,第16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276頁,第15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2251頁,第1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6934頁【補遺】第17035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1516頁,第3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586頁【崇文】第2341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895頁 |
| 17 | 說文新證 | 第543頁,第1字 |
| 18 | 章授筆記 | 第288頁,第3字 |
| 19 | 古字詁林 | 第六冊,第478頁,第1字 |
| 20 | 古字釋要 | 第667頁,第1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