某字详情
某
某字概述
〔某〕字拼音是(mǒu),部首是木部,总笔画是9画。
〔某〕字是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“甘、木”或“甘、朩”,五行属水。
〔某〕字造字法是象形。金文字形。像木上结一个果实,本是“梅”的象形。( méi )。本义是梅。
〔某〕字仓颉码是TMD,五笔是AFSU86,FSU98,四角号码是44904,郑码是EBF,中文电码是2673,区位码是3619。
〔某〕字的UNICODE是U+67D0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6576,UTF-32:000067D0,UTF-8:E6 9F 90。
〔某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一级字表中,序号1399,属常用字。
〔某〕字异体字是厶、梅、槑、𣏁、𤯏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辰集中 部首:木部
武英殿刻本: 第1240頁,第5字
同文書局本: 第519頁,第1字
標點整理本: 第464頁,第19字
义《玉篇》:古梅字。《說文》:酸果也。从口含一。註詳七畫。
音又,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𡘋莫後切,謀上聲。《唐韻》:詔前人之言也。《玉篇》:不知名者曰某。《韻會》:臣諱君曰某。《論語》:某在斯。《左傳・宣十年》:某氏之守臣某。
音又,泛言事物亦曰某。《禮・少儀》:問品味,子食于某乎。問道藝,子習于某乎,子善于某乎。又,《正韻》:莫補切,音姥 —— 義同。
义甘,本作𤮺,當爲𭩱。俗作某,非。
注解
〔𭩱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辰集中,康熙部首是木部。
〔𭩱〕字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𤮺、木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六上反切莫厚切頁碼第184頁,第16字續丁孫
某
酸果也。从木从𤮺。闕。
槑
古文某从口。
附注徐灝注箋:「『某』即今酸果『梅』字。因假借為『誰某』,而為借義所專,遂假『梅』為之。古文「槑」或省作『呆』,皆從木,象形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一反切莫厚反頁碼第457頁,第5行,第2字述
酸果。從甘,闕。
鍇注臣鍇按:《尚書》:「唯爾元孫某。」《禮記》曰:「孝王某某者,未定之位宅也。」酸果,故從木,甘非聲,葢亦果之酸甘也。許愼不聞於師,故闕之也。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457頁,第7行,第1字述
古文某從口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六上反切莫厚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990頁,第4字許惟賢第437頁,第4字
酸果也。
段注此是今梅子正字。說見梅下。
從木甘。闕。
段注此闕謂義訓酸而形從甘,不得其解也。玉裁謂。甘者,酸之母也。几食甘多易作酸味。水土合而生木之驗也。莫厚切。古音在一部。
古文某。從口。
段注從口者,甘之省也。㒳之者,皃其酢醶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「从甘,闕」,酸者何以从某?故闕義。按:甘从口(甘),一,食其物也。故从甘。[某]即今梅子。(《說文》:「塞口曰𤯁,甘,口也。字从甘。)
从甘闕。酸者何以从某?故闕義,按:甘从口(甘),一,食其物也,故从甘,⑴酸果也。从木、甘,甘變从口,梅木也,《說文》「可食」二字誤。⑵○照錄二說,均不甚了。
白话解释
某,酸果。字形采用“木、甘”会义。
字形解说
金文從木、從甘,戰國楚系文字則「甘」作「口」,而秦系文字仍從甘,為篆文、楷書所本。「甘」為口中含物,義與「口」近,故可相通。《說文》收古文「」,乃「
」之重形,蓋或本之於從木口之「
」。在六書中「
」屬於異文會意,「
」則屬於同文會意。
某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363頁,第12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468頁,第8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365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231頁,第4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227頁,第12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798頁,第4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1401頁,第1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3063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1169頁,第4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143頁,第24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230頁,第7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1840頁,第4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5864頁【補遺】第16869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802頁,第2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481頁【崇文】第1921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724頁 |
| 17 | 章授筆記 | 第240頁,第8字 |
| 18 | 古字詁林 | 第五冊,第814頁,第4字 |
| 19 | 古字釋要 | 第569頁,第7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