痒字详情

yǎngㄧㄤˇ
疒部 共11画 半包围结构 U+75D2 CJK 基本汉字
一级汉字常用字通用字

疒部

11画

6

11画 (痒)

半包围结构

形声字

UUDK 86 、 UUK 98

KTQ

TUC

00151

4022

4987

U 75D2

点、横、撇、点、提、点、撇、横、横、横、竖

痒字概述

〔痒〕字拼音是(yǎng),部首是疒部,总笔画是11画

〔痒〕字是半包围结构,可拆字为“疒、羊”,五行属土。

〔痒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疒( chuáng ),养声。本义是一种皮肤不适、引人欲搔的感觉。

〔痒〕字仓颉码是KTQ,五笔是UUDK86,UUK98,四角号码是00151,郑码是TUC,中文电码是4022,区位码是4987

〔痒〕字的UNICODE是U+75D2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30162,UTF-32:000075D2,UTF-8:E7 97 92。

〔痒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一级字表中,序号2382,属常用字

〔痒〕字异体字是𤶪𤻰𦍲

汉字解释

yǎngㄧㄤˇ

基本解释

皮肤或黏膜受刺激需要抓挠的一种感觉。~~。刺~。搔~。手~。痛~。

详细解释

动词
1.形声。从疒( chuáng ),养声。本义:一种皮肤不适、引人欲搔的感觉。
2.同本义 。
itch; tickle;
痒刺刺(形容痒的感觉强烈);痒处(发痒的部位);痒背(作痒的背)
3.形容某些难以抑制的强烈愿望 [itch to exercise one’s skill]。
花前技痒又成诗。 —— 宋· 陆游《还东》
痒滋滋(形容按捺不下某种兴奋的情绪);痒酥酥(形容产生某种难以压抑的强烈愿望;形容轻松愉快的感觉);痒处(指心里怀的强烈愿望或身上存在的突出问题)

康熙字典

卷别 :正文・午集中 部首:疒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1851頁,第9

同文書局本: 第773頁,第4

標點整理本: 第727頁,第9

唐韻》:似陽切;《集韻》:徐羊切,𡘋音詳。說文》:瘍也。

又,《集韻》:余章切;《正韻》:移章切,𡘋音陽。博雅》:痒,病也。詩・小雅》:癙憂以痒。【傳】痒,病也。又,〈大雅〉:稼穡卒痒。

又,與瘍同,創也。周禮・天官・疾醫》:夏時有痒疥疾。後漢・律曆志》:春分,晷長七尺二寸四分,當至不至,多病耳痒。

又,《廣韻》:餘兩切;《集韻》:以兩切;《韻會》:下朗切,𡘋音養。玉篇》:痛痒也。廣韻》:皮痒。集韻》:膚欲搔也。抱朴子・塞難卷》:人不能自知其體老少痛痒之何故。

又,《集韻》或作癢,通作養。詳後癢字註。

又,《集韻》:弋亮切,音漾 —— 創也。

注解

〔痒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午集中,康熙部首是疒部

〔痒〕字拼音是yǎng,半包围结构,可拆字为疒、羊

〔痒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疒( chuáng ),养声。本义是一种皮肤不适、引人欲搔的感觉。

〔痒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yǎng] ⑴ 皮肤或黏膜受刺激需要抓挠的一种感觉

说文解字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七下反切似陽切頁碼246頁,第11

𤶪

異體

𤶪瘍也。从𤕫羊聲。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十四反切似箱反頁碼630頁,第3行,第1

𤶪瘍也。從疒羊聲。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七下反切似陽切古音第十部頁碼1394頁,第1許惟賢610頁,第7

𤶪瘍也。

段注《小雅》。癙憂以痒。傳曰:癙,痒,皆病也。《釋詁》亦曰:痒,病也。按今字以痒爲癢字。非也。癢之正字《說文》作蛘。

𤕫。羊聲。

段注似陽切。十部。

白话解释

痒,良性的疮。字形采用“疒”作边旁,采用“羊”作声旁。

字形解说

此字晚出,始見於楷書。楷書字形從疒、養聲。「疒」為病人依靠床上的樣子,作為形符,表示義與病痛有關;「養」為供養,於此僅作為不示義的聲符,表示音讀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規範字作「痒」。

痒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482頁,第14字
2陳昌治本第615頁,第6字
3黃侃手批第472頁
4說文校箋第310頁,第9字
5說文考正第297頁,第2字
6說文今釋第1069頁,第7字
7說文約注第1823頁,第2字
8說文探原第3808頁,第1字
9說文集注第1574頁,第3字
10說文標整第190頁,第16字
11標注說文第304頁,第18字
12說文注箋第2506頁,第1字
13說文詁林第7612頁【補遺】第17141頁
14通訓定聲第3535頁,第1字
15說文義證第647頁【崇文】第2585頁
16說文句讀第998頁
17古字詁林第七冊,第30頁,第2字
18古字釋要第728頁,第5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