皱字详情
皱
皱字概述
〔皱〕字拼音是(zhòu),部首是皮部,总笔画是10画。
〔皱〕字是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“刍、皮”,五行属金。
〔皱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皮,刍( chú )声。本义是皮肤因松弛而起的纹路。
〔皱〕字仓颉码是NSDHE,五笔是QVHC86,QVBY98,四角号码是24147,郑码是RXXI,中文电码是4126,区位码是5469。
〔皱〕字的UNICODE是U+76B1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30385,UTF-32:000076B1,UTF-8:E7 9A B1。
〔皱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一级字表中,序号2011,属常用字。
〔皱〕字异体字是皺、𢑫、𤷨、𤿥、𤿮、𤿿、𩈟、𩊥、𩋓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午集中 部首:皮部
武英殿刻本: 第1894頁,第22字
同文書局本: 第791頁,第46字
標點整理本: 第748頁,第23字
音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𡘋側救切,音縐。《玉篇》:面皺也。《增韻》:眉攢也。
义又,《類篇》:皵也。韓愈〈南城〉詩:爛熳堆眾皺。朱子註:謂高陵深谷如皺物蹙摺之文耳。
义又,孟郊〈南城聯句〉㊟〔南城應為城南倒置〕:紅皺曬檐瓦。許彥周《詩話》:紅皺是說乾棗。
音又,《集韻》:葘尤切,縐平聲 —— 革文蹙也。與𩌄同。
音又,貫休〈湖頭別墅〉詩:饑䑕掀菱殼,新蟬避栗皺。【註】皺栗,蓬也,叶上頭、下休。
义《玉篇》亦作
,《字彙補》亦作𤿿,俗作𤿥。
注解
〔皺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午集中,康熙部首是皮部。
〔皺〕字拼音是zhòu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芻、皮。
〔皺〕字造字法是形聲。从皮,芻( chú )聲。本义是皮膚因鬆弛而起的紋路。
〔皺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zhòu] ⑴ 皮肤因松弛而起的纹路。⑵ 紧蹙;收缩。如⑶ 泛指物体表面紧缩和揉弄而形成的纹路。如⑷ 用同“㥮”。固执。㈡ [zhōu] ⑴ 同“𩌄”。皮革皱纹。⑵ 栗蓬,栗子的外壳。
卷别 :正文・未集中 部首:糸部
武英殿刻本: 第2231頁,第2字
同文書局本: 第933頁,第23字
標點整理本: 第896頁,第9字
音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𡘋側救切,音皺。《說文》:絺之細者。一曰蹴也。《玉篇》:縐,布也、纖也。亦作𥿲。《詩・鄘風》:蒙彼縐絺。【傳】絺之靡者爲縐。【疏】絺者,以葛爲之;其精尤細靡者,縐也,言細而縷縐。
义又,褰縐。《史記・司馬相如傳》:襞積褰縐。【註】褰縐,縮蹙之也。
义又,《類篇》:縐,聚文也。
音又,《集韻》:之遇切,音媰。側六切,音縬 —— 義𡘋同。
音又,《廣韻》:初敎切,音抄 —— 惡絹也。
注解
〔縐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未集中,康熙部首是糸部。
〔縐〕字拼音是zhòu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糹、芻。
〔縐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zhòu] ⑴ 細葛布。⑵ 纖。⑶ 皺縮。⑷ 有皺紋的。如⑸ 一種有皺紋的絲織品。如㈡ [chào] ⑴ 劣等絹。㈢ [cù] ⑴ 同“縬”。㈣ [zhōu] ⑴ 〔文縐縐〕斯文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