笏字详情
笏
笏字概述
〔笏〕字拼音是(hù),部首是⺮部,总笔画是10画。
〔笏〕字是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“𥫗、勿”,五行属木。
〔笏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竹,勿声。本义是古代朝见时大臣所执的竹板,用以记事。
〔笏〕字仓颉码是HPHH,五笔是TQRR,四角号码是88227,郑码是MROD,中文电码是4561,区位码是8343。
〔笏〕字的UNICODE是U+7B0F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31503,UTF-32:00007B0F,UTF-8:E7 AC 8F。
〔笏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二级字表中,序号4559。
〔笏〕字异体字是𡇉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未集上 部首:竹部
武英殿刻本: 第2100頁,第12字
同文書局本: 第878頁,第30字
標點整理本: 第838頁,第29字
音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𡘋呼骨切,音忽 —— 公及士所搢也。《禮・玉藻》:笏,天子以璆玉,諸侯以象,大夫以魚須文竹,士以竹本象可也。笏度二尺有六寸,其中博二寸,其殺六分而去一。凡有指畫于君前用笏,造受命于君前則書于笏。《左傳・桓二年》:袞冕黻珽。【註】珽,玉笏也,若今吏之持簿。《晉書・輿服志》:古者,貴賤皆執笏,有事則搢之于腰帶。《釋名》:笏,忽也,備忽忘也。《廣韻》:笏,一名手版,品官所執。《輿服雜事》:五代以來,惟八座尚書執笏,以筆綴手版頭,紫囊裹之。其餘王公卿士但執手版,主于敬,不執筆,示非記事官也。《正字通》:明制笏,四品以上用象牙,五品以下用木,以粉飾之。
义又,《韻會》:通作曶。《史記・夏本紀》〔註〕:鄭康成曰:曶者,臣見君所秉,書思對命者也。君亦有焉。
音又,《集韻》:武粉切,音刎 —— 笢笏,手循笛孔貌。馬融〈長笛賦〉:笢笏抑隱,行人諸變。
音又,《集韻》:文拂切,音勿 —— 笢笏,繁密貌。
卷目:考證・未集上 部首:竹部
愛日堂藏本: 第494頁,第2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661頁,第14字
《禮・玉藻》笏,天子以璆玉,諸侯以象。
謹照原文璆玉改球玉。
笏度二尺有六寸,其中博二寸。
謹照原文博二寸改博三寸。
注解
〔笏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未集上,康熙部首是竹部。
〔笏〕字拼音是hù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𥫗、勿。
〔笏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竹,勿声。本义是古代朝见时大臣所执的竹板,用以记事。
〔笏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hù] ⑴ 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,用玉、象牙或竹片制成,上面可以记事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五上反切呼骨切頁碼第146頁,第20字續丁孫
笏
異體𡇉
公及士所搢也。从竹勿聲。
鉉注案:籒文作𡇆,象形。義云佩也。古笏佩之。此字後人所加。
附注鄭珍新附考:「按:徐說是也。見《說文》『曶』字下。《禮記》:『笏,天子以球玉,諸侯以象,大夫以魚須文竹,士竹本象可也。』是唯大夫、士笏乃用竹,今以竹形之字,施於天子、諸侯所用玉、象,名實不符。漢已來俗書多似此。」
笏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291頁,第1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390頁,第3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300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194頁,第4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181頁,第12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657頁,第2字 |
| 7 | 說文探原 | 第2652頁,第2字 |
| 8 | 說文集注 | 第963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標整 | 第117頁,第3字 |
| 10 | 標注說文 | 第192頁,第3字 |
| 11 | 說文注箋 | 第1522頁,第1字 |
| 12 | 說文詁林 | 第4970頁【補編】第14906頁 |
| 13 | 古字詁林 | 第四冊,第701頁,第3字 |
| 14 | 古字釋要 | 第471頁,第5字 |
| 15 | 新附通誼 | 第18頁,第6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