簦字详情
簦
簦字概述
〔簦〕字拼音是(dēng),部首是⺮部,总笔画是18画。
〔簦〕字是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“𥫗、登”,五行属木。
〔簦〕字仓颉码是HNOT,五笔是TWGU,四角号码是88108,郑码是MXJU,中文电码是4678,区位码是8403。
〔簦〕字的UNICODE是U+7C26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31782,UTF-32:00007C26,UTF-8:E7 B0 A6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未集上 部首:竹部
武英殿刻本: 第2147頁,第10字
同文書局本: 第899頁,第25字
標點整理本: 第860頁,第10字
音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𡘋都騰切,音登。《說文》:笠蓋也。《史記・平原君傳》:虞卿躡蹻擔簦,說趙孝成王。【註】簦,長柄笠。《急就篇》〔註〕:簦、笠,皆所以禦雨。大而有把,手執以行,謂之簦;小而無把,首戴以行,謂之笠。古逸詩〈越謠歌〉:君擔簦,我跨馬,他日相逢爲君下。
义又,《篇海》:竹也。
注解
〔簦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未集上,康熙部首是竹部。
〔簦〕字拼音是dēng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𥫗、登。
〔簦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dēng] ⑴ 古代有柄的笠,像现在的雨伞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五上反切都滕切頁碼第144頁,第37字續丁孫
簦
笠蓋也。从竹登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九反切丹増反頁碼第370頁,第5行,第2字述
笠篕也。從竹登聲。
鍇注臣鍇按:《史記》:虞卿躡屩擔簦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五上反切都滕切古音第六部頁碼第779頁,第5字許惟賢第347頁,第12字
笠葢也。
段注笠而有柄如葢也。卽今之雨繖。《史記》。躡屩擔簦。按簦亦謂之笠。渾言不別也。《士喪禮》下篇。燕器杖笠翣。注曰:笠,竹𥱀葢也。云葢則簦也。又按疏云:𥱀,竹靑皮。恐非是。𥱀疑同箁。竹箬也。今人謂之箬帽。
从竹。登聲。
段注都滕切。六部。
簦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287頁,第1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384頁,第5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296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191頁,第7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179頁,第8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646頁,第1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1142頁,第1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2620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946頁,第3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115頁,第13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189頁,第1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1494頁,第3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4900頁【補遺】第16720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294頁,第3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388頁【崇文】第1549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576頁 |
| 17 | 古字詁林 | 第四冊,第678頁,第3字 |
| 18 | 古字釋要 | 第466頁,第11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