缶字详情
缶
缶字概述
〔缶〕字拼音是(fǒu),部首是缶部,总笔画是6画,是独体字。
〔缶〕字是独体字,五行属水。
〔缶〕字造字法是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是“午”字,即“杵”。下面是“缶”的本体。“杵”是棒子,可用来制坯。“缶”又是秦乐器,“杵”可以敲击成曲。本义是瓦器, 圆腹小口,用以盛酒浆等。
〔缶〕字仓颉码是OJU,五笔是RMK86,TFBJ98,四角号码是80772,郑码是MAEZ,中文电码是4970,区位码是8330。
〔缶〕字的UNICODE是U+7F36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32566,UTF-32:00007F36,UTF-8:E7 BC B6。
〔缶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二级字表中,序号3598。
〔缶〕字异体字是缻、𤭟、𦈢、𦈪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未集中 部首:缶部
武英殿刻本: 第2256頁,第5字
同文書局本: 第944頁,第26字
標點整理本: 第908頁,第25字
音《廣韻》:方久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俯九切,𡘋音否。《說文》:瓦器,所以盛酒漿,秦人鼓之以節歌。《爾雅・釋器》:盎謂之缶。【註】盆也。【疏】缶是瓦器,可以節樂,如今擊甌;又可以盛水盛酒,卽今之瓦盆也。《急就篇》〔註〕:缶卽盎也,大腹而斂口。《易・比卦》:有孚盈缶。【釋文】鄭云:缶,汲器也。又,〈坎卦〉:樽酒簋貳用缶。【註】瓦缶之器。又,〈離卦〉:不鼓缶而歌。《前漢・楊惲傳》:仰天撫缶。【註】缶,瓦器也。
义又,《小爾雅》:𨥏二有半謂之藪,藪二有半謂之缶,缶二謂之鍾。【註】缶,四斛也。〈魯語〉:其歲收田一井,出稯禾、秉芻、缶米。【註】缶,庾也。
音又,《前漢・高帝紀》:上破布軍於會缶。【註】蘇林曰:音
。師古曰:此字本作𦉈,而轉寫誤爲缶字耳。〈黥布傳〉則正作垂字。
音又,《正字通》:宥韻,讀若覆 —— 義同。〇【按】諸韻書無去聲。
注解
〔缶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未集中,康熙部首是缶部。
〔缶〕字拼音是fǒu,独体字。
〔缶〕字造字法是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是“午”字,即“杵”。下面是“缶”的本体。“杵”是棒子,可用来制坯。“缶”又是秦乐器,“杵”可以敲击成曲。本义是瓦器, 圆腹小口,用以盛酒浆等。
〔缶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fǒu] ⑴ 古代一种大肚子小口儿的盛酒瓦器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五下反切方九切頁碼第167頁,第4字續丁孫
缶
異體𦈢
瓦器。所以盛酒𤖅。秦人鼔之以節謌。象形。凡缶之屬皆从缶。
附注饒炯部首訂:「下象所盛之器,上象蓋,中象畫文,以土作之,故寄音於土;而引借為凡瓦器之大名,如偏旁所从取其義是也。」按:朱芳圃《殷周文字釋叢》謂甲骨文下部「凵象器形」,上部「即杵之初文,為聲符」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反切付丑反頁碼第416頁,第7行,第1字述
瓦器,所㠯盛酒漿,秦人鼔之以節謌。象形。凡缶之屬,皆從缶。
鍇注臣鍇曰:「《史記》澠池之會,藺相如進盆缶曰:『竊聞秦人善擊缶。』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五下反切方九切古音第三部頁碼第895頁,第1字許惟賢第396頁,第11字
瓦器所㠯盛酒𤖅。
段注《釋器》、《陳風》傳皆云:盎謂之缶。許云:盎,盆也。罌,缶也。似許與《爾雅》說異。缶有小有大。如汲水之缶,葢小者也。如五獻之尊,門外缶大於一石之壷,五𣁬之瓦甒,其大者也。皆可以盛酒𤖅。
秦人鼔之㠯節謌。
段注鼔之錄切。擊也。《韵會》鼔作擊。李斯傳,廉藺傳,漢楊惲傳皆可證。
象形。
段注字象器形。方九切。三部。俗作缻。
凡缶之屬皆从缶。
白话解释
缶,一种小陶器。用来盛酒浆的器皿。秦地一带的人们习惯用敲打缶来为唱歌打拍子。字形像陶器之形。所有与缶相关的字,都采用“缶”作边旁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之,由器形
側視而來,上像提耳,下像器容,正像有提耳的器皿。金文二例,頗似甲文之形。戰國文字之
,在器容上多一器蓋,不影響其音、義。篆文之形承自戰國文字之
,省略器蓋,且提耳貫穿器底,完整呈現側面的樣子。隸書、楷書沿之而定體。以上諸形,都據具體的實象造字。在六書中屬於象形。
缶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331頁,第9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430頁,第6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336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213頁,第4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206頁,第8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732頁,第1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1284頁,第1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2867頁,第2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1073頁,第3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131頁,第10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211頁,第13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1690頁,第1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5453頁【補遺】第16802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1051頁,第3字 |
| 15 | 通訓定聲 | 第1052頁,第1字 |
| 16 | 說文義證 | 第438頁【崇文】第1749頁 |
| 17 | 說文句讀 | 第657頁 |
| 18 | 說文新證 | 第444頁,第2字 |
| 19 | 古字詁林 | 第五冊,第435頁,第2字 |
| 20 | 古字釋要 | 第529頁,第2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