聖字详情
聖
聖字概述
〔聖〕字拼音是(shèng),部首是耳部,总笔画是13画。
〔聖〕字是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“𦔻、王”或“𦔻、𡈼”。
〔聖〕字造字法是形聲。从耳,呈聲。甲骨文字形。左邊是耳朵,右邊是口字。即善用耳,又會用口。本义是通達事理。
〔聖〕字仓颉码是SRHG SRMG,五笔是BKGF,四角号码是16104,郑码是CEJC。
〔聖〕字的UNICODE是U+8056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32854,UTF-32:00008056,UTF-8:E8 81 96。
〔聖〕字异体字是圣、垩、琞、𠄵、𡉄、𡑺、𤦨、𤪈、𥅶、𦔻、𦕡、𧟿、𨉑、𨲉、𨲚、𨲢、𨲣、𩫽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未集中 部首:耳部
武英殿刻本: 第2309頁,第19字
同文書局本: 第967頁,第22字
標點整理本: 第933頁,第9字
音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𡘋式正切,聲去聲。《易・乾卦》:聖人作而萬物覩。《書・洪範》:睿作聖。【傳】於事無不通之謂聖。《禮・禮運》三代之英〔疏〕:萬人曰傑,倍傑曰聖。《孟子》:大而化之之謂聖。《風俗通》:聖者,聲也;聞聲知情,故曰聖也。
义又,《諡法》:稱善賦𥳑曰聖,敬賓厚禮曰聖。
义又,木名《山海經》:開明北有聖木。【註】食之令人智聖也。
义又,水名。《水經注》:聖水,出上谷東,過長鄕縣北,又東過安次縣,而東入于海。
义又,姓。
音又,《韻補》叶裳聲切,音成。常璩〈華陽國志贊〉:仲元抑抑,邦家儀型;子雲𤣥達,煥乎弘聖。
注解
〔聖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未集中,康熙部首是耳部。
〔聖〕字拼音是shèng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𦔻、𡈼。
〔聖〕字造字法是形聲。从耳,呈聲。甲骨文字形。左邊是耳朵,右邊是口字。即善用耳,又會用口。本义是通達事理。
〔聖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shèng] ⑴ 无所不通。《説文•耳部》:“聖,通也。”⑵ 学识或技艺有极高成就的人。如:诗圣;圣手。《抱朴子•内篇•辨問》:“世人以人所尤長,衆人不及者,便謂之聖。故善圍棊之無比者,則謂之棊聖。”⑶ 德行高尚的人。《論語•子罕》“子貢曰⑷ 聪明;才智胜人。《老子》第十九章:“絶聖棄智,民利百倍。”⑸ 神通。明佚名《二郎神鎖齊天大聖》第二折:“奉上帝勅令,着吾神統領十萬天兵,與此妖魔鬭聖,走一遭去。”⑹ 刁钻;精灵。《北齊書•斛律光傳》:“人心亦大聖,我前疑其欲反,果然。”⑺ 古时称清酒为圣人,简称圣。唐李適之《罷相作》:“避賢初罷相,樂聖且銜杯。”⑻ 封建时代对帝王的尊称。也用以称颂有关帝王及王朝的事物。《史記•秦始皇本紀》:“大聖作治,建定法度,顯箸綱紀。”⑼ 有关神明的事物。《論衡•自紀》:“以聖典而示小雅,以雅言而説丘野。”⑽ 佛教用语。证入正道。《大乘義章》第十七:“會正名聖,正謂理也,理無偏邪,故説為正,證理捨凡説為聖矣。”⑾ 姓。《萬姓統譜•敬韻》:“聖,見《姓苑》。”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二上反切式正切頁碼第399頁,第4字續丁孫
聖
通也。从耳呈聲。
附注李孝定《甲骨文字集釋》:「(甲骨文)象人上着大耳,从口,會意。聖之初誼為聽覺官能之敏銳,故引申訓『通』;賢聖之義,又其引申也……許君以形聲說之,非是。聽、聲、聖三字同源,其始當本一字。」
蔣注武則天新造字:𨲢(𨲚𨲉)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三反切詩令反頁碼第959頁,第6行,第1字述
通也。從耳呈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二上反切式正切古音第十一部頁碼第2365頁,第1字許惟賢第1028頁,第1字
通也。
段注《邶風》。母氏聖善。傳云:聖,叡也。《小雅》。或聖或不。傳云:人有通聖者。有不能者。《周禮》。六德敎萬民。智仁聖義忠和。注云:聖通而先識。《洪範》曰:睿作聖。凡一事精通,亦得謂之聖。
从耳。
段注聖从耳者,謂其耳順。《風俗通》曰:聖者,聲也。言聞聲知情。按聲聖字古相叚借。
呈聲。
段注式正切。十一部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通達事理曰聖。聖與聽音義相似,鐘鼎篆聖聽皆作囗。孔子六十而耳順,則達乎聖之域,即善聽也。
鐘鼎作囗,即聽字,聖人者,通人,能聽人也。
聖人者,通人也。通達事理曰聖。聖與聽音義相似(聖古音近聽)。鐘鼎文聖聽皆作囗。孔子六十而耳順,則達乎聖之域,即善聽也。或謂聖當訓聆,聽當訓通,因聖从呈、聽从悳也。而聽又引申為善(?),此說亦可從。
聖人者,通人也,通達事理也。聖聽音義相似,鐘鼎皆作囗。孔子六十而耳順,則達乎聖之域,即善聽也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字形像人上著大耳、從口。像人上著大耳,強調耳朵聽覺的敏銳;從口,本義是嘴巴,此指聲音的來源(參考李孝定說法)。金文形聲化為從耳口、?聲。戰國文字進一步將口、?結合為呈字,形變為從耳、呈聲。篆文、隸書、楷書皆承戰國文字字形而來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
聖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787頁,第3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1003頁,第1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756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522頁,第3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471頁,第6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1730頁,第3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2924頁,第1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5849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2514頁,第1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312頁,第20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500頁,第10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4155頁,第1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11677頁【補遺】第17776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3485頁,第2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1037頁【崇文】第4145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1702頁 |
| 17 | 說文新證 | 第840頁,第1字 |
| 18 | 章授筆記 | 第488頁,第2字 |
| 19 | 古字詁林 | 第九冊,第571頁,第2字 |
| 20 | 古字釋要 | 第1099頁,第6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