聿字详情
聿
聿字概述
〔聿〕字拼音是(yù),部首是聿部,总笔画是6画,是独体字。
〔聿〕字是独体字,五行属木。
〔聿〕字仓颉码是LQ,五笔是VFHK86,VGK98,四角号码是50007,郑码是XBBD,中文电码是5124,区位码是7718。
〔聿〕字的UNICODE是U+807F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32895,UTF-32:0000807F,UTF-8:E8 81 BF。
〔聿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二级字表中,序号3635。
〔聿〕字异体字是肀、𦘒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未集中 部首:聿部
武英殿刻本: 第2318頁,第1字
同文書局本: 第971頁,第1字
標點整理本: 第937頁,第12字
音《唐韻》:余律切;《集韻》:允律切;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以律切,𡘋音遹。《說文》:所以書之器也。楚謂之聿,吳謂之不律,燕謂之弗,秦謂之筆。
音又,《玉篇》:遂也、述也、循也。《正韻》:惟也。《書・湯誥》:聿求元聖,與之戮力。【傳】聿,遂也。【釋文】聿,允橘切 —— 述也。【疏】《正義》曰:聿訓述也。述前所以申遂,故聿爲遂也。《詩・唐風》:蟋蟀在堂,歲聿其莫。【傳】聿,遂也。【疏】從始至末之言。《詩・大雅》:無念爾祖,聿修厥德。【傳】聿,述也。《詩詁》:助語。《左傳》〔註〕:惟也。
义又,自也。《詩・大雅》:爰及姜女,聿來胥宇。【箋】聿,自也。於是與其𡚱大姜,自來相可居者。
义又,揚雄〈羽獵賦〉:及至罕車飛揚,武騎聿皇。【註】聿皇,輕疾貌。
义又,左思〈吳都賦〉:陵絕嶛嶕,聿越巉險。【註】聿越,豹走貌。
义又,與曰通。《詩・豳風》:曰爲攺歲,入此室處。《前漢・食貨志》引《詩》作聿。【師古註】聿,卽曰也。
义亦與遹通。《詩・大雅》:遹求厥寧。【傳】遹與聿同,發語辭。
音亦與欥通。《前漢・班固敘傳》:欥中和爲庶幾。【師古註】欥聿,通由也。〇【按】《說文》聿,所以書之器也;欥,詮詞也。徐註,一曰發聲。引《詩》欥求厥寧,今文作聿,後世束豪爲聿,加竹作筆,而聿字音以律切,專爲發語詞矣。柳宗元文「作聿牘」,則唐人尚以此爲筆字。
注解
〔聿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未集中,康熙部首是聿部。
〔聿〕字拼音是yù,独体字,可拆字为𦘒、一、;、肀、二。
〔聿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yù] ⑴ 文言助词,无义,用于句首或句中。⑵ 〔~皇〕轻疾的样子,如“武骑~~”。⑶ 古代称笔,用笔写文章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三下反切余律切頁碼第91頁,第12字續丁孫
聿
所以書也。楚謂之聿,吳謂之不律,燕謂之弗。从𦘒一聲。凡聿之屬皆从聿。
附注羅振玉《增訂殷虛書契考釋》:「此象手持筆形,乃象形,非形聲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六反切與必反頁碼第249頁,第5行,第1字述
所以書也。楚謂之聿,謂之不律,燕謂之弗。從𦘒一聲。凡聿之屬,皆從聿。
鍇注臣鍇曰:「筆尚便捷,故王羲之《筆經》曰:『筆尚輕,重則躓矣。』會意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三下反切余律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466頁,第7字許惟賢第210頁,第2字
所㠯書也。
段注以用也。聿者,所用書之物也。凡言所以者視此。
楚謂之聿。吳謂之不律。燕謂之弗。
段注一語而聲字各異也。《釋器》曰:不律謂之筆。郭云:蜀人呼筆爲不律也。語之變轉。按郭云蜀語與許異。郭注《爾雅》、《方言》皆不偁《說文》。弗同拂拭之拂。
从𦘒一。
段注各本作一聲。今正。此從聿而象所書之牘也。余律切。十五部。
凡聿之屬皆从聿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以口說曰「曰」,以筆說曰「聿」。
白话解释
聿,书写的工具。楚国称之为“聿”;呈国称之为“不律”;燕国称之为“弗”。字形采用“”作边旁,“一”是声旁。所有与聿 相关的字,都采用“聿”作边旁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之,由「又」和「
」構成。又,是「右手」的本字,在此引申作「持」解;
,像「筆」形,沒獨立的形、音、義,只是一個實象而已。二者相合,以像用手持筆的樣子,在六書中屬於合體象形。金文三例,僅第二例是左手持筆,而在古文字中,原本
、
可不分的,因此,也屬合體象形。篆文作
,顯承甲、金文之形而來,只是筆端多一飾畫,不影響其音、義。字經隸書,體變作
,頗失其形,楷書據以定體,也就不易瞭解其原形了。以上諸形,都據具體的實象造字。在六書中屬於合體象形。
聿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181頁,第7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252頁,第6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200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123頁,第9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117頁,第7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416頁,第2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712頁,第1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1670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606頁,第2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74頁,第1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122頁,第13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910頁,第1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3516頁【補遺】第16523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2510頁,第2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250頁【崇文】第997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354頁 |
| 17 | 說文新證 | 第217頁,第1字 |
| 18 | 章授筆記 | 第135頁,第1字 |
| 19 | 古字詁林 | 第三冊,第500頁,第1字 |
| 20 | 古字釋要 | 第317頁,第2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