腋字详情

ㄧㄝˋ
月部 共12画 左右结构 U+814B CJK 基本汉字
一级汉字次常用字通用字

月部

12画

8

14画 (腋)

左右结构

形声字

EYWY

BYOK

QSNR

70247

5199

5024

U 814B

撇、横折钩、横、横、点、横、撇、竖、撇、横撇/横钩、点、捺

腋字概述

〔腋〕字拼音是(yè),部首是月部,总笔画是12画

〔腋〕字是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“月、夜”或“、夜”,五行属土。

〔腋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肉,夜声。本作“亦”,“大”( 人 )下两点表示腋的部位。本义是胳肢窝。

〔腋〕字仓颉码是BYOK,五笔是EYWY,四角号码是70247,郑码是QSNR,中文电码是5199,区位码是5024

〔腋〕字的UNICODE是U+814B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33099,UTF-32:0000814B,UTF-8:E8 85 8B。

〔腋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一级字表中,序号2714,属次常用字

〔腋〕字异体字是

汉字解释

ㄧㄝˋ

基本解释

胳肢窝,上肢同肩膀相连处靠里凹入的部分。~窝。~下。集~成裘。
其他生物体上与腋类似的部分。~芽。

详细解释

名词
1.形声。从肉,夜声。本作“”,“”(人)下两点表示腋的部位。本义:胳肢窝。
2.同本义。
axilla; armpit;
胳谓之腋。 —— 《广雅》珍裘非一腋。 —— 《文选·卢谌答魏子悌诗》。注引《埤苍》:“腋在肘后。”赴水则接腋持颐,蹶泥则没足灭跗。 —— 《庄子》
腋毛;腋翅(腋下生翅,意犹飞身);腋臊(腋臭,狐臭)
3.禽兽翅膀或前腿内侧和胸部相连的部分。
axilla;
4.腋状物 axil 在一个枝或叶和从那里长生的轴之间的远轴的通常是上角或分叉点。
叶腋;腋芽。

古壮字释义

读音hwnz。 宵,夜。 𮤏~只庲𭓨。 半夜才回家。

康熙字典

卷别 :正文・未集下 部首:肉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2361頁,第2

同文書局本: 第986頁,第28

標點整理本: 第953頁,第1

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𡘋夷益切,音睪。廣韻》:肘腋,胳也,在肘後。增韻》:左右脅之閒曰腋。博雅》:胳謂之腋。史記・商君傳》:千羊之皮,不如一狐之腋。盧湛〈答魏子悌〉詩:珍裘非一腋。【註】《𡌨》曰:腋在肘後。

又,《釋名》:繹也,言可張翕尋繹也。

又,《集韻》:之石切,音隻。又,《韻會》:伊昔切,音益 —— 義𡘋同。

注解

〔腋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未集下,康熙部首是肉部

〔腋〕字拼音是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⺼、夜

〔腋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肉,夜声。本作“亦”,“大”( 人 )下两点表示腋的部位。本义是胳肢窝。

〔腋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yè] ⑴ 胳肢窝,上肢同肩膀相连处靠里凹入的部分⑵ 其他生物体上与腋类似的部分

说文解字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十下反切羊益切頁碼343頁,第11

𡗕

異體

𡗕人之臂𡗕也。从大,象兩𡗕之形。凡亦之屬皆从𡗕

鉉注臣鉉等曰:今別作腋,非是。

附注高鴻縉《中國字例》:「(亦)即古腋字。从大(大即人),而以八指明其部位,正指其處,故為指事字。名詞,後世叚借為副詞,有重覆之意,久而為借意所專,乃另造腋字。」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二十反切移赤反頁碼835頁,第7行,第1

𡗕人之臂亦也。從大,象兩亦之形。凡亦之屬,皆從亦。

鍇注臣鍇曰:「人之掖也。八,其處也。」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十下反切羊益切古音第五部頁碼1972頁,第1許惟賢862頁,第2

𡗕人之臂亦也。

段注《玉篇》今作掖。按《手部》掖者,以手持人臂投地也。一曰臂下也。一曰臂下之語,葢淺人據俗字增之耳。徐鉉等曰:亦今別作腋。按《廣韵》肘腋作此字。俗用亦爲語䛐。乃別造此。《肉部》曰:胳,亦下也。胠,亦下也。今《禮記・深衣》袼之高下注云:袼,衣袂當腋之縫。袼,腋乃皆俗字。人臂㒳垂。臂與身之閒則謂之臂亦。臂與身有重曡之意。故引申爲重累之䛐。《公羊傳》。大火爲大辰。伐爲大辰。北辰亦爲大辰。何注云:亦者,㒳相須之意。按經傳之亦,有上有所蒙者。有上無所蒙者。《論語》不亦說乎,亦可宗也,亦可以弗畔,亦可以爲成人矣,皆上無所蒙。皇侃曰:亦猶重也。此等皆申重贊美之䛐。亦之言猶大也,甚也。若《周頌》亦有高廪,亦服爾耕。《鄭箋》云:亦,大也。是謂亦卽奕奕之叚借也。亣部曰:奕,大也。又或叚爲射。或叚爲易。

从大。象㒳亦之形。

段注謂左右㒳直,所以象無形之形。羊益切。古音在五部。

凡亦之屬皆从亦。
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
章太炎 (近代)

今作腋。

白话解释

亦,人的腋窝。字形采用“大”作边旁,像臂弯下两个腋窝的样子。所有与亦相关的字,都采用“亦”作边旁。

字形解说

甲骨文作,從大,義為人,兩小點指明臂腋之所在。此為虛像,表示臂下所在,是「腋」字的初文。金文承之。戰國文字,所從「大」,分為上、下二體。篆文承之金文,上、下一體。隸書承之,又分為上、下二體,上體變作「」,下體變為二豎。楷書之形承之隸書,下體二筆變作一撇筆,一豎鉤而定體。在六書中屬於合體指事。

亦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675頁,第13字
2陳昌治本第856頁,第2字
3黃侃手批第651頁
4說文校箋第439頁,第18字
5說文考正第407頁,第7字
6說文今釋第1473頁,第1字
7說文約注第2511頁,第1字
8說文探原第5016頁,第1字
9說文集注第2166頁,第1字
10說文標整第268頁,第9字
11標注說文第425頁,第8字
12說文注箋第3519頁,第1字
13說文詁林第10112頁【補遺】第17539頁
14通訓定聲第1869頁,第3字
15說文義證第876頁【崇文】第3501頁
16說文句讀第1415頁
17說文新證第765頁,第1字
18章授筆記第421頁,第2字
19古字詁林第八冊,第802頁,第1字
20古字釋要第963頁,第1字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十二上反切羊益切頁碼408頁,第21

掖以手持人臂投地也。从手夜聲。一曰臂下也。

附注姚文田、嚴可均校議:「掖,《左傳・僖廿五年・釋文》引無『投地』二字。」段玉裁注:「(一曰臂下也)此義字本作『亦』,或借『掖』為之,非古也。」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二十三反切移赤反頁碼980頁,第2行,第3

掖以手持人臂投地也。從手夜聲。一曰人臂下也。

鍇注臣鍇按:《春秋左傳》曰:「掖以赴外。」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十二上反切羊益切古音第五部頁碼2441頁,第5許惟賢1062頁,第2

掖㠯手持人臂也。

段注各本臂下有投地二字。今依《左傳音義》刪正。《左傳》。衛人伐邢。二禮從國子巡城。掖以赴外。殺之。赴當是仆之誤。《正義》曰:《說文》云:掖,持臂也。謂執持其臂投之城外也。《釋文》曰:《說文》云以手持人臂曰掖。陸孔所據皆無投地二字。淺人傅合左文增之。不知掖人者不必皆投地也。詩衡門序曰:僖公愿而無立志。故作是詩以誘掖其君。鄭云:掖,扶持也。是可證矣。

从手。夜聲。

段注羊益切。古音在五部。

一曰臂下也。

段注此義字本作亦。或借掖爲之。非古也。《儒行》。逢掖之衣。高后《本紀》。見物如蒼犬據其掖。俗亦作腋。
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
章太炎 (近代)

扶掖。訓臂下者,《說文》作亦字,今作腋。

引申為扶掖。宮掖、掖庭,乃帟(幃幕也)之借,然帟《說文》亦無。古掖左、掖門,乃亦之借;宮掖則不能从亦引申。

一訓臂下者,《說文》正作亦,俗作腋。

一訓臂下者,《說文》作亦字,今作腋。

掖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807頁,第5字
2陳昌治本第1034頁,第7字
3黃侃手批第775頁
4說文校箋第540頁,第1字
5說文考正第484頁,第17字
6說文今釋第1784頁,第3字
7說文約注第3016頁,第3字
8說文探原第6038頁,第2字
9說文集注第2591頁,第2字
10說文標整第322頁,第5字
11標注說文第517頁,第13字
12說文注箋第4280頁,第1字
13說文詁林第11990頁【補遺】第17827頁
14通訓定聲第1872頁,第1字
15說文義證第1067頁【崇文】第4265頁
16說文句讀第1759頁
17章授筆記第509頁,第6字
18古字詁林第九冊,第725頁,第3字
19古字釋要第1130頁,第5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