舉字详情

ㄐㄩˇ
臼部 共16画 上下结构 U+8209 CJK 基本汉字

臼部

16画

10

18画 (擧)17画 (𦦙)

上下结构

WFGH 86 、 EGNG 98

HCQ

NBOB

77508

U 8209

撇、竖、横、横、横、竖折撇/竖折折、竖、横折、横、横、横、撇、捺、横、横、竖

舉字概述

〔舉〕字拼音是(jǔ),部首是臼部,总笔画是16画

〔舉〕字是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“與、𰀁”。

〔舉〕字造字法是形聲。小篆字形,从手,舉( yǔ )聲。本义是雙手託物。

〔舉〕字仓颉码是HCQ,五笔是WFGH86,EGNG98,四角号码是77508,郑码是NBOB

〔舉〕字的UNICODE是U+8209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33289,UTF-32:00008209,UTF-8:E8 88 89。

〔舉〕字异体字是𠃥𠔖𠦮𡕖𡥳𡴃𢪓𥸦𦥑𦦙𦬇

汉字解释

ㄐㄩˇ

基本解释

雙手向上托物。《孟子•梁惠王上》:“吾力足以舉百鈞,而不足以一羽。”
拿起;提起。《詩•大雅•烝民》:“德輶如毛,民鮮克舉之。”
升起;聳起。《詩•鄭風•大叔于田》:“叔在籔,火烈具舉。”
張開(口)。《周書•蘇亮傳附蘇湛》:“湛聞之,舉聲大哭。”
飛;飛起。《吕氏春秋•論威》:“知其不可久處,則知所兔起鳧舉死殖之地矣。”
飄動。唐李白《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》:“袖長管催欲輕舉,漢中太守醉起舞。”
行動。《周禮•地官•師氏》:“凡祭祀、賓客、會同、喪紀、軍旅、王舉則從。”
發動;興起。《韓非子•外儲説左上》:“舉兵而伐中山,遂滅也。”
謀劃;規劃。《墨子•雜守》:“葆民,先舉城中官府,民宅室署,大小調處。”
施行;辦理。《管子•禁藏》:“舉事而不時,力雖盡,其功不成。”
推薦;選拔。《楚辭•離騒》:“舉賢而授能兮,循繩墨而不頗。”
帶動;率領。《史記•東越列傳》:“東甌請舉國徙中國,乃悉舉衆來,處江、淮之間。”
演奏。《詩•周頌•有聲》:“既備乃奏,簫管並舉。”
興辦,行事。《左傳•文公元年》:“楚國之舉,恒在少者。”
矗立,突起。《水經注•河水》:“河水翼岸夾山,巍峯峻舉。”
提出;發問。《論語•述而》:“舉一隅,不以三隅反,則不復也。”
點燃。如:舉火;舉烽。《莊子•讓王》:“曾子居衛,緼袍無表……三日不舉火,十年不製衣。”
哺養;生育。《列女傳•趙飛燕姊娣》:“飛燕初生,父母不舉,三日不死,乃收養之。”
成就;成功。《史記•陳涉世家》:“且壯士不死即已,死即舉大名耳。”
成立,站得住腳。晋陸機《文賦》:“要辭達而理舉,故無取乎冗長。”
科舉考試。《舊小説》乙集六引唐包滑《會昌解頤録•牛生》:“牛生自河東赴舉。”
指科考中選。唐柳宗元《王侍郎母劉氏誌》:“府君舉明經,授任城尉左金吾衛兵曹。”
記錄;登記。《墨子•雜守》:“先舉縣官室居、官府不急者。”
談論;稱引。《荀子•非相》:“凡説之難……未可直至也,遠舉則病繆,近世則病傭。”
指責;揭發。《荀子•不苟》:“正義直指,舉人之過惡,非毁疵也。”
糾正;匡正。《吕氏春秋•自知》:“故天子立輔弼,設師保,所以舉過也。”
復興;振興。《禮記•中庸》:“繼絶世,舉廢國,治亂持危。”
祭祀。《詩•大雅•雲漢》:“靡神不舉,靡愛斯牲。”
取,拾取。《史記•仲尼弟子列傳》:“子貢好廢舉,與時轉貨貲。”
沒收。《周禮•地官•司關》:“凡貨不出於關者,舉其貨,罰其人。”
借貸。宋曾慥《類説》卷七:“每鄉人舉債,必收利數倍。”
攻克,佔領。《穀梁傳•僖公二年》:“獻公亡虢,五年而後舉虞。”
窮盡。《史記•項羽本紀》:“殺人如不能舉,刑人如恐不勝,天下皆叛之。”
吃豐盛的飲食。《周禮•天官•膳夫》:“王日一舉,鼎十有二,物皆有俎。”
輕手診脈。《中國醫學大辭典》:“舉,輕手診脈之法,求其浮部之象者也。”
樹名。即櫸柳。《山海經•中山經》:“(敖岸之山)北望河林,其狀如蒨如舉。”
肺脊。《儀禮•有司徹》:“佐食受牢舉如儐。”
皆,全,整個。如:舉國;舉世;舉座。《左傳•哀公六年》:“僖子不對而泣曰:‘君舉不信羣臣乎?’”
總括;總計。《韓非子•解老》:“是以舉之曰:‘儉故能廣。’”
量詞。古代重量單位,一舉重三兩。《小爾雅•廣衡》:“二十四銖曰兩,兩有半曰捷,倍捷曰舉。”
undefined古代詞性術語之一,相當於現在的名詞。《墨子•經上》:“舉,擬實也。”
undefined通“”。①和;及。《左傳•昭公三年》:“豈唯寡君,舉羣臣實受其貺,其自唐叔以下,實寵嘉之。” ②結交,結盟。《荀子•儒效》:“事其便辟,舉其上客。” ③參與,參加。《墨子•號令》:“里中父老小不舉守之事及會計者。”
undefined姓。《廣韻•語韻》:“舉,姓。出《姓苑》。”

详细解释

1.形聲。小篆字形,从手,舉( yǔ )聲。本義:雙手託物。
2.同本義。
raise; lift up;
舉,對舉也。 —— 《說文》舉,擎也。 —— 《廣韻》其堅不能自舉也。 —— 《莊子·逍遙遊》舉所佩玉玦。 —— 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
舉桉(桉同“”。借指夫妻相敬);舉案(舉起托盤以進奉食品)
3.拿起;提起。
hold up;
舉全吳之地。 —— 《資治通鑑》舉以予人。 —— 宋· 蘇洵《六國論》
舉白(舉杯喝盡。乾杯);舉踵(舉起腳跟。比喻切望);舉綱持領(提起網的總繩,網眼就張開了;提起皮衣領子一抖,衣上的毛就都順了。比喻辦事要抓關鍵部分)
4.飛,飛起;飄動。
fly;
九萬里風鵬正舉。 —— 李清照《漁家傲》
舉翮(展翅起飛);風舉(隨風飄動)
5.升起;聳起。
lift;
叔籔,火烈具舉。 —— 《詩·鄭風》中江舉帆。 —— 《資治通鑑》
6.仰起;擡起。
face upward; raise;
舉頭望明月,低頭思故鄉。 —— 唐· 李白《靜夜思》
舉眼無親(人地生疏,孤單無依);舉手加額(把手舉上額頭敬禮)
7.發問;動問。
question;
主人不問,客不先舉。 —— 《禮記》。孔穎達疏:“舉亦問也。客從外來,宜問路中寒熱無恙,若主人未問,則客不可先問也。”
8.推薦;選用。
recommend; choose;
君子不以言舉人,不以人廢言。 —— 《論語·衛靈公》建一官而三物成,能舉善也。 —— 《左傳·襄公三年》傅說舉於版築之間。 —— 《孟子·告子下》膠鬲舉於魚鹽之中。管夷吾舉於士。孫叔敖舉於海。舉孝廉不行。 —— 《後漢書·張衡傳》
舉孝廉(薦舉孝子和廉潔之士);舉保(推薦,舉薦);舉主(古時推舉賢者做官或參加考試,被薦者稱薦者爲舉主)
9.提出;列舉。
enumerate;
舉類邇而見義遠。 —— 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舉數人以訓汝。 —— 宋· 司馬光《訓儉示康》
舉似(指點,告訴);舉案(列出罪狀並加以查證);舉正(列舉其罪而正之以法);舉陳(列舉陳述);舉駁(提出理由,予以駁回);舉類(舉例)
10.興起;發動。
start;
舉事必循法。 —— 《呂氏春秋·察今》舉大計亦死。 —— 《史記·陳涉世家》並舉而爭起。 —— 《漢書·食貨志》引漢· 賈誼《論積貯疏》
舉大事(指發動奪取政權的武裝起義);舉大計(舉大事)
11.施行;辦理。
carry out;
舉先王之政。 —— 宋· 王安石《答司馬諫議書》
12.攻克;佔領。
occupy;
一戰而舉鄢郢。 —— 《史記·平原君虞卿列傳》西舉巴蜀。 —— 漢· 賈誼《過秦論》戊卒叫,函谷舉。 —— 唐· 杜牧《阿房宮賦》且秦舉 咸陽而棄之,何但 越也。 —— 《漢書》
13.成就;成功。
become famous;
且壯士不死即已,死即舉大名耳。 —— 《史記·陳涉世家》
14.參加科舉考試。
examine;
應舉下第。 —— 唐· 李朝威《柳毅傳》島初赴舉。 —— 宋· 胡仔《苕溪漁隱叢話》乙先得舉。 —— 清· 周容《芋老人傳》舉鄉試。 —— 《明史》
舉進士;舉首(科舉考試的第一名)
15.指摘;檢舉 。
censure; report to the authorities;
舉罰(揭發並處罰);舉劾(檢舉揭發)
16.撫養;生育 。
nourish; give birth to;
舉子(生育小孩);舉息(生育子女);舉乳(哺乳)
17.放;發 。
put; break out;
舉音(放音喧呼;爲悼死者而放聲哀哭);舉跡(發跡);舉閣(放置,存放)
18.點燃 。
fire;
舉燭(點起燭火);舉炊(生火做飯);舉烽(燃點烽火);舉燧(燃起火把;燃起告警烽煙)
19.取;拾取。
pick up;
財務之遺者,民莫之舉。 —— 《呂氏春秋》。高誘注:“舉,取也。”
20.借貸 。
borrow;
舉債;舉假(借貸);舉貸(放債)
21.攀援。
climb;
木熙者,舉梧檟。 —— 《淮南子》
22.張開 [口] 。
open;
舉口(開口,張口)
23.帶動;率領 。
lead;
舉衆鬧事;舉衆出迎
24.聳立,突起。
tower;
河水翼岸夾山,巍峯峻舉。 —— 《水經注》
25.成立,站得住腳。
stand;
要辭達而理舉,故無取乎冗長。 —— 晉· 陸機《文賦》
26.記錄;登記。
register;
舉口數,生者著,死民者削。 —— 《商君書》
27.談論;稱引。
talk;
不惟舉之於其口,而又筆之於其書。 —— 唐· 韓愈《原道》
28.讚許;表彰 。
praise;
舉名(稱揚其名);舉顯(表彰)
29.復興。
revive;
繼絕世,舉廢國,治亂持危。 —— 《禮記》
30.祭祀。
offer sacrifice;
靡神不舉,靡愛斯牲。 —— 《詩·大雅》山川神袛有不舉者爲不敬。 —— 《禮記》
31.沒收。
confiscate;
凡貨不出於關者,舉其貨,罰其人。 —— 《周禮》
32.吃豐盛的飲食。
have a square meal;
王日一舉,鼎十有二,物皆有俎。 —— 《周禮》
33.輕手診脈。
feel the pulse lightly;
舉,輕手診脈之法。 —— 《中國醫學大辭典》
34.總括 。
summary;
舉凡(凡是;所有);舉籍(統計人口、田畝等以登記成冊)
名词
1.言行;舉動 。
act; deed;
舉止失措(舉動失常);舉指(猶舉止,行動);舉趾(指舉動);舉休(舉止;舉動);舉以喪名(有所舉動而喪失名譽)
2.科舉考試 。
examination;
舉監(明清時以舉人資格入國子監讀書的人);舉場(科舉考場);舉選(指科舉)
3.舉人的簡稱 。
Juren;
中了舉了
4.櫸柳。
beech;
5.肺脊;骨體正脊。
vertra;
佐食受牢舉如儐。 —— 《儀禮》
6.古代詞性術語之一,相當於現在的名詞。
noun;
7.姓。
量词
古代重量單位,一舉重三兩。
three ounce;
形容词
entire; whole 舉家錦衣玉食。——宋· 司馬光《訓儉示康》 舉天下所貢蝴蝶、螳螂、油利撻、青絲額一切異狀。——《聊齋志異·促織》 又
舉門(滿門,全家);舉時(舉世);舉族(全族)
副词
皆,都 entirely; completely 舉疾首蹙頞。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 舉欣欣然有喜色。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 殺人如不能舉。——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

康熙字典

卷别 :正文・卯集中 部首:手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1096頁,第6

同文書局本: 第460頁,第10

標點整理本: 第407頁,第30

唐韻》:居許切;《集韻》:苟許切,𡘋音莒 —— 舉本字。說文》:對舉也。

又,《廣韻》:以諸切,音余 —— 與舁同,共舉也。集韻》作𢪓

注解

〔擧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卯集中,康熙部首是手部

〔擧〕字拼音是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與、手

〔擧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jǔ] ⑴ 同“舉”。《玉篇•手部》:“擧,《説文》曰,對舉也。今作舉。”

卷别 :正文・未集下 部首:臼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2405頁,第5

同文書局本: 第1005頁,第15

標點整理本: 第974頁,第9

廣韻》:居許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苟許切,𡘋喜莒。說文》:對𦦙也。一曰輿也。【徐曰】輿輦。增韻》:扛也。又,挈也。廣韻》:擎也。周禮・冬官・考工記・廬人》:𣪠兵同「强」,𦦙圍欲細。【註】𦦙,謂手所操。杜甫詩:𦦙觴白眼望靑天。

又,《增韻》:立也。左傳・文元年》:楚國之𦦙,恆在少者。【註】𦦙,立也。

又,言也。禮・曲禮》:主人不問,客不先𦦙又,〈雜記〉:過而𦦙君之諱則起。【註】𦦙,猶言也。

又,動也。〈楚語〉:夫事君者,不爲外內行,不爲豐約𦦙【註】𦦙,動也。前漢・張蒼傳》:人主無過𦦙

又,《韻會》:稱也、揚也、拔也。禮・檀弓》:所𦦙於晉國,管庫之土,七十有餘家。【註】𦦙之於君,以爲大夫士也。又,〈儒行〉:懷忠信以待𦦙,力行以待取。

又,皆也。左傳・哀六年》:君𦦙不信羣臣乎。禮・月令》:季春之月,犧牲駒犢,𦦙書其數。

又,合也。史記・刺客傳》:韓𦦙國而與仲子爲讐。抱朴子・勤求卷》:或𦦙門扣頭,以向空坐。

又,行也。周禮・地官・師氏》:凡祭祀、賔客、會同、喪紀、軍旅,王𦦙則從。【註】𦦙,猶行也。

又,起也。〈晉語〉:𦦙而從之,陽子道與之語,及山而還。【註】𦦙,猶起也。戰國策》:臣聞當世之𦦙王,必誅暴正亂。【註】𦦙王,興起之王。

又,《詩・大雅》:靡神不𦦙【疏】言已爲旱之故,祈禱明神;無有神不求,而𦦙祭之者。禮・王制》:山川神祇,有不𦦙者爲不敬。【註】𦦙,猶宗也。

又,《禮・王制》:以三十年之通,雖有凶旱水溢,民無菜色,然後天子食,日𦦙以樂。周禮・天官・膳夫》:王日一𦦙【註】殺牲盛饌曰𦦙

又,《儀禮・特牲饋食禮》:嗣𦦙奠盥入。【註】𦦙,猶飮也。

又,《周禮・地官・司門》:凡財物,犯禁者𦦙之。【註】𦦙之,沒入官。又,〈司關〉:凡貨不出于關者,𦦙其貨。【註】從私道出避稅者,則沒其財。

又,鳥飛也。論語》:色斯𦦙矣。【註】言鳥見人之顏色不善則飛去。張衡〈西京賦〉:鳥不暇𦦙

又,《儀禮・特牲饋食禮》:乃食食𦦙【疏】食𦦙,謂骨體正脊,從俎𦦙鄕口,因名體爲𦦙

又,唐人舉止端麗曰𦦙𦦙。韓愈〈送陸暢歸江南〉詩:𦦙𦦙江南子。

又,《小爾雅》:二十四銖曰兩,兩有半曰捷,倍捷曰𦦙【註】𦦙,三兩。

又,姓。出《姓苑》。

又,木名。山海經》:萯山之首,曰敖岸之山,北望河林,其狀如蒨如𦦙【註】蒨、𦦙,皆木名也。𦦙,櫸柳,大者連抱數仞。

又,獸名。山海經》:崇吾之山有獸焉,其狀如禺而文,臂豹虎而善投,名曰𦦙父。【註】大如狗,狀如猴,黃黑色,多髥𩯡,好奮頭𦦙石擲人,卽𦦙父也。

又,地名。春秋・定四年》:蔡侯以吳子及楚人戰于柏𦦙【註】柏𦦙,楚地。

又,山名。山海經》:讙𦦙之山,雒水出焉。【又】仁𦦙之山。

又,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𡘋居御切,音據。禮・儒行》:其愼𦦙有如此者。【註】徐音倨。前漢・揚雄傳》:蔡澤雖噤吟而笑唐𦦙【註】師古:協音居御切。崔駰〈達旨〉:或望色而斯𦦙【註】叶去聲。

又,《集韻》:羊諸切,音余 —— 對舉也。

注解

𦦙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未集下,康熙部首是臼部

𦦙〕字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與、󺹓

𦦙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undefined] ⑴ 同“擧(舉)”。《康熙字典·臼部》引《説文》:“𦦙,對舉也。一曰輿也。”按:《説文》作“擧”。

说文解字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十二上反切居許切頁碼404頁,第17

異體𦦙、舉

擧對舉也。从手與聲。

附注邵瑛羣經正字:「今經典作舉。隸變漢碑多如此作,今俗因之。」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二十三反切己吕反頁碼980頁,第2行,第1

擧對舉也。從手與聲。一曰輿也。

鍇注臣鍇曰:「輿,輦也。」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十二上反切居許切古音第五部頁碼2410頁,第2許惟賢1047頁,第11

擧對舉也。

段注對舉謂以兩手舉之。故其字从手與。𠂇手與又手也。

从手。與聲。

段注居許切。五部。

一曰輿也。

段注小徐有此四字。按輿卽舁。轉寫改之。《左傳》。使五人輿豭從己。舁之叚借也。舁者,共舉也。共者,非一人之辭也。舉之義亦或訓爲舁。俗別作𢹏羼入《說文》。音以諸切。非古也。
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
章太炎 (近代)

擧具輿論之輿本字皆為舁。擧,輿、擧、與皆後起字。

舉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798頁,第10字
2陳昌治本第1020頁,第6字
3黃侃手批第766頁
4說文校箋第532頁,第10字
5說文考正第479頁,第2字
6說文今釋第1761頁,第1字
7說文約注第2975頁,第1字
8說文探原第5952頁,第1字
9說文集注第2557頁,第3字
10說文標整第318頁,第3字
11標注說文第510頁,第1字
12說文注箋第4226頁,第1字
13說文詁林第11857頁【補遺】第17809頁
14通訓定聲第1696頁,第2字
15說文義證第1054頁【崇文】第4213頁
16說文句讀第1736頁
17章授筆記第499頁,第5字
18古字詁林第九冊,第672頁,第1字
19古字釋要第1119頁,第1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