蔚字详情

wèiㄨㄟˋ
艹部 共14画 上下结构 U+851A CJK 基本汉字
一级汉字次常用字通用字

艹部

14画

11

17画 (蔚)

上下结构

形声字

ANFF

TSFI

EXBD

44240

5588

4621

U 851A

横、竖、竖、横折、横、撇、横、横、竖钩、撇、点、横、竖钩、点

蔚字概述

〔蔚〕字拼音是(wèi),部首是艹部,总笔画是14画

〔蔚〕字是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“艹、尉”,五行属木。

〔蔚〕字造字法是会意。从艸,尉声。本义是牡蒿。

〔蔚〕字仓颉码是TSFI,五笔是ANFF,四角号码是44240,郑码是EXBD,中文电码是5588,区位码是4621

〔蔚〕字的UNICODE是U+851A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34074,UTF-32:0000851A,UTF-8:E8 94 9A。

〔蔚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一级字表中,序号3076,属次常用字

〔蔚〕字异体字是𦵥

汉字解释

1wèiㄨㄟˋ

基本解释

茂盛,荟聚,盛大。~然成风。~为大观。~蓝(晴朗天空的颜色)。
文采华丽。云蒸霞~。

详细解释

名词
1.会意。从艸,尉声。本义:牡蒿。
2.同本义 Japanese wormwood。菊科。一种多年生草本( Artemisia japonica )。全草入药。
蓼蓼者莪,匪我伊蔚。 —— 《诗·小雅·蓼莪》
3.病。
illness;
五藏无蔚气。 —— 《淮南子·俶真》
蔚气(病气)
形容词
1.草木茂盛。
flourishing;
蔚蔚,茂也。 —— 《广雅·释训》茂树荫蔚。 —— 《文选·班固·西都赋》设蔚施伏。 —— 《淮南子·兵略》望之蔚然。 —— 宋· 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
蔚映(茂密而相映衬);蔚生(草木茂密貌)
2.有文采。
of unusual literary talent;
其文蔚也。 —— 《易·革卦》蔚彼高藻。 —— 陆机《答贾长渊诗》蔚为辞宗。 —— 《汉书·叙传下》
蔚炳(文采鲜明华美)
3.云气弥漫的。
heavy with thin, floating clouds;
荟兮蔚兮。 —— 《诗·曹风·侯人》。传“荟蔚,云兴貌。”
蔚荟(云雾弥漫貌)
4.盛大。
great;
古陵蔚起。 —— 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
蔚跂(雄浑多姿)
动词
1.聚集。
get together;
六义附庸,蔚成大国。 —— 《文心雕龙》
2.另见 yù。

2ㄩˋ

详细解释

名词
县名 Yu county,在河北省北部,壶流河斜贯,邻接山西省。
形容词
1.烦闷 worried。通“”。
蔚结(心中愁闷不解。同“郁结”);蔚蔚(愁闷忧伤的样子。通“郁郁”)
2.另见 wèi。

康熙字典

卷别 :正文・申集上 部首:艸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2521頁,第4

同文書局本: 第1054頁,第27

標點整理本: 第1024頁,第2

唐韻》:於胃切,音尉。說文》:牡蒿也。詩・小雅》:匪莪伊蔚。

又,《玉篇》:茺蔚也。

又,草木盛貌。博雅》:蔚蔚,茂也。》薈兮蔚兮。

又,《韻會》:文深密貌。易・革卦》:其文蔚也。

又,《唐韻古音》:紆物切,音鬱 —— 州名。綱目集覽》:蔚州,本代地,周宣帝置。蓺林伐山》:杜甫詩上有蔚藍天,讀作鬱。

注解

〔蔚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申集上,康熙部首是艸部

〔蔚〕字拼音是wèi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艹、尉

〔蔚〕字造字法是会意。从艸,尉声。本义是牡蒿。

〔蔚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wèi] ⑴ 茂盛,荟聚,盛大⑵ 文采华丽

说文解字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一下反切於胃切頁碼23頁,第6

𦵥

異體

𦵥牡蒿也。从艸𤈫聲。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二反切迂胃反頁碼86頁,第2行,第3

𦵥牡蒿也。從艸尉聲。

鍇注臣鍇按:《爾雅》即蒿之無子者也,一名牡菣。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一下反切於胃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137頁,第6許惟賢59頁,第9

𦵥牡蒿也。

段注《小雅》。匪莪伊蔚。《釋艸》,山傳皆云:牡菣。按牡菣猶牡蒿也。郭云:無子者。陸璣云:牡蒿,七月華。八月角。一名馬薪蒿。與郭異。《名醫別錄》有牡蒿一條。唐人注曰:齊頭蒿也。

从艸。尉聲。

段注於胃切。十五部。古多借爲茂鬱字。
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
章太炎 (近代)

蔚然之蔚當作鬱,蔚之入聲也。

《易》「其文蔚也」、「蔚然」等「蔚」字,當作鬱。鬱即蔚之入聲也。

牡蒿也。 「其文蔚也」、「蔚然」等「蔚」字,為「鬱」之假借。鬱即蔚之入聲。

牡松也。「蔚然」字當作鬱,鬱即蔚之入聲。

白话解释

蔚,牡蒿。字形采用“艸”作边旁,“尉”是声旁。

蔚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42頁,第13字
2陳昌治本第70頁,第3字
3黃侃手批第71頁
4說文校箋第30頁,第12字
5說文考正第25頁,第20字
6說文今釋第90頁,第6字
7說文約注第171頁,第3字
8說文探原第419頁,第2字
9說文集注第139頁,第2字
10說文標整第17頁,第19字
11標注說文第29頁,第9字
12說文注箋第257頁,第3字
13說文詁林第1660頁【補遺】第16228頁
14通訓定聲第2234頁,第1字
15說文義證第77頁【崇文】第305頁
16說文句讀第88頁
17章授筆記第40頁,第1字
18古字詁林第一冊,第454頁,第3字
19古字釋要第76頁,第5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