赤字详情
赤
赤字概述
〔赤〕字拼音是(chì),部首是赤部,总笔画是7画。
〔赤〕字是独体字,五行属金。
〔赤〕字造字法是会意。甲骨文,从大( 人 )从火。人在火上,被烤得红红的。一说“大火”为赤。本义是火的颜色,即红色。
〔赤〕字仓颉码是GLNC,五笔是FOU,四角号码是40231,郑码是BNO,中文电码是6375,区位码是1964。
〔赤〕字的UNICODE是U+8D64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36196,UTF-32:00008D64,UTF-8:E8 B5 A4。
〔赤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一级字表中,序号0631,属常用字。
〔赤〕字的近义词是红,反义词是黑,异体字是灻、烾、𡗩、𤆍、𦮰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酉集中 部首:赤部
武英殿刻本: 第2903頁,第2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213頁,第22字
標點整理本: 第1191頁,第20字
音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𡘋昌石切,音尺。《說文》:南方色也。《玉篇》:朱色也。《易・說卦》:乾爲大赤。【疏】取其盛陽之色也。《書・禹貢》:厥貢惟土五色。【疏】天子社,廣五丈,東方靑、南方赤、西方白、北方黑,上冒以黃土。《禮・曲禮》:周人尚赤。【註】以建子之月爲正,物萌色赤。
义又,《書・康誥》:若保赤子。【疏】子生而赤色,故言赤子。
义又,《前漢・五行志》:赤地千里。【註】空盡無物曰赤。
义又,《韻會》:裸裎曰赤體,見肉色也。
义又,《史記・孟子列傳》:中國名曰赤縣神州。又,《韻會》:赤縣,謂畿縣也。《晉書・成公綏傳》:赤縣據於辰巳。又,水名。《莊子・天地篇》:黃帝遊乎赤水之北。《博雅》:崑崙虛,赤水出其東南陬。
义又,六赤。《正字通》:今骰子別名。李洞〈贈李郎中〉詩:微黃喜兆莊周夢,六赤重新擲印成。
义又,姓。《呂氏春秋》:赤冀作臼。《列仙傳》:赤斧,巴人。
音又,《集韻》:七迹切,音戚。《周禮・秋官》:赤犮氏。【註】赤犮,猶言捇拔也。【疏】捇拔,除去之也。
音又,《韻補》叶敕略切。郭璞〈猙贊〉:章義之山,奇怪所宅;有獸似豹,厥色惟赤。宅,徒洛切。
义《說文》作𤆍。
注解
〔赤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酉集中,康熙部首是赤部。
〔赤〕字拼音是chì,独体字。
〔赤〕字造字法是会意。甲骨文,从大( 人 )从火。人在火上,被烤得红红的。一说“大火”为赤。本义是火的颜色,即红色。
〔赤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chì] ⑴ 红色,比朱色稍暗的颜色⑵ 真诚,忠诚⑶ 空无所有⑷ 裸露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下反切昌石切頁碼第342頁,第1字續丁孫
𤆍
異體灻、赤
南方色也。从大从火。凡赤之屬皆从𤆍。
烾
古文从炎、土。
附注徐鍇繫傳:「南方之星,其中一者最赤,名大火。會意。」饒炯部首訂:「南方陽盛之區,其象昭著。火為之行,色赤。赤者,光明顯耀也。凡火皆有明著之象,然微則熒熒,大則赫赫,故赤从大、火,會意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九反切昌夕反頁碼第831頁,第5行,第1字述
南方色也。從大、火。凡赤之屬,皆從赤。
鍇注臣鍇曰:「南方之星,其中一者最赤,名大火。會意。」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831頁,第6行,第1字述
古文從炎、土。
鍇注臣鍇曰:「《尚書》:『厥土赤埴。』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下反切昌石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1963頁,第2字許惟賢第858頁,第5字
南方色也。
段注《爾雅》。一染謂之縓。再染謂之竀。三染謂之纁。鄭注《士冠禮》云:朱則四入與。按是四者皆赤類也。鄭注易曰:朱深於赤。按赤色至明。引申之,凡洞然昭著皆曰赤。如赤體謂不衣也,赤地謂不毛也。
从大火。
段注火者,南方之行。故赤爲南方之色。从大者,言《大明》也。昌石切。古音在五部。俗借爲尺。
凡赤之屬皆从赤。
古文从炎土。
段注火生土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从大火。从土,不知其意。
白话解释
赤,南方的颜色。字形采用“大、火”会义。所有与赤相关的字,都采用“赤”作边旁。“烾”,这是古文的“赤”字,字形采用“炎、土”会义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之、
,上從大,下從火,會以火大則其色赤紅。金文第一例,火字兩側多了火花,不影響其音、義;第二例多了火花,省了火的下方外緣,是後世火字的原形。戰國文字也都由大、火構形,唯形體略異於甲、金文之形。篆文
最似金文第二例,從大、從火,顯而易見。字經隸書,變體作
、
,頗失其形,楷書沿其第二例以定體,也就不易瞭解其原形了。以上諸形,都由火、大二字構形,又和火、大二字沒聲關係,所以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。古文
,近人李孝定說:
字上下各增兩點火花,就訛成了「炎」;下火和「土」字形近而訛(《甲骨文字集釋》,P.3193)。據此,古文
,應仍從大、從火會意。
赤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673頁,第2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852頁,第4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648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437頁,第9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405頁,第7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1466頁,第3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2501頁,第1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4999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2155頁,第2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267頁,第2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423頁,第9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3504頁,第2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10073頁【補遺】第17531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1842頁,第1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873頁【崇文】第3489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1410頁 |
| 17 | 說文新證 | 第763頁,第1字 |
| 18 | 古字詁林 | 第八冊,第764頁,第3字 |
| 19 | 古字釋要 | 第959頁,第7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