黏字详情

niánㄋㄧㄢˊ
黍部 共17画 左右结构 U+9ECF CJK 基本汉字
二级汉字通用字

黍部

17画

5

17画 (黏)

左右结构

形声字

TWIK

HEYR

MFIJ

21960

7811

8004

U 9ECF

撇、横、竖、撇、点、撇、点、竖钩、点、提、点、点、竖、横、竖、横折、横

黏字概述

〔黏〕字拼音是(nián),部首是黍部,总笔画是17画

〔黏〕字是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“黍、占”,五行属火。

〔黏〕字仓颉码是HEYR,五笔是TWIK,四角号码是21960,郑码是MFIJ,中文电码是7811,区位码是8004

〔黏〕字的UNICODE是U+9ECF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40655,UTF-32:00009ECF,UTF-8:E9 BB 8F。

〔黏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二级字表中,序号6254

〔黏〕字异体字是𥹽𪏹

汉字解释

niánㄋㄧㄢˊ

基本解释

像胶或糨糊的性质。~性。~液。~土。~米。

详细解释

动词
1.粘连;胶合。
adhere; glue; paste; stick;
黏,相着也。从黍,占声。字亦作粘。 —— 《说文》黏,合也。 —— 《苍颉篇》则无黏滞之音矣。 —— 《礼记·乐记》
黏贴(黏附张贴);黏带(黏连牵挂);黏补(修补);黏接(黏合连接)
2.贴近;接贴 。
press close to;
黏天(贴近天,仿佛与天相连);黏空(耸入高空,仿佛与天相连)
形容词
具有黏性的。同“” 。
glutinous; sticky;
黏米;黏土;黏湿(黏糊潮湿) 【漢典】。

康熙字典

卷别 :正文・亥集下 部首:黍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3636頁,第14

同文書局本: 第1518頁,第5

標點整理本: 第1519頁,第16

唐韻》:女廉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尼占切,𡘋音䬯。說文》:相著也。廣韻》:黏麴。

又,《韻會》亦作溓。周禮・冬官・考工記・輪人》:雖有深泥,亦弗之溓也。【註】鄭司農云:溓讀爲黏。

又,地名。前漢・地理志》:樂浪郡黏蟬縣。

又,《正韻》:尼欠切,聶上聲。集韻》:䵒也。正韻》:膠,黏。又,稠也。

俗作粘。

注解

〔黏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亥集下,康熙部首是黍部

〔黏〕字拼音是nián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黍、占

〔黏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nián] ⑴ 像胶或糨糊的性质

说文解字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七上反切女廉切頁碼232頁,第3

黏相箸也。从黍占聲。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十三反切聶炎反頁碼594頁,第5行,第3

黏相著也。從黍占聲。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七上反切女廉切古音第七部頁碼1317頁,第3許惟賢576頁,第2

黏相箸也。

段注有叚溓爲黏者。如《攷工記》雖有深泥亦弗之溓也是。

从黍。占聲。

段注女廉切。七部。

字形解说

此字始見於篆文。字從黍、占聲。《說文》:「黏,相箸也。」段注:「有叚溓為黏。」考以沾字有用作益附意,因此黏字所從的占聲亦應有表意功能。楷書字形上承篆文而來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

黏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456頁,第3字
2陳昌治本第582頁,第6字
3黃侃手批第448頁
4說文校箋第293頁,第2字
5說文考正第281頁,第8字
6說文今釋第1014頁,第3字
7說文約注第1734頁,第3字
8說文探原第3667頁,第1字
9說文集注第1493頁,第1字
10說文標整第180頁,第1字
11標注說文第288頁,第11字
12說文注箋第2375頁,第1字
13說文詁林第7263頁【補遺】第17088頁【後編】第14851頁
14通訓定聲第498頁,第4字
15說文義證第615頁【崇文】第2457頁
16說文句讀第945頁
17古字詁林第六冊,第677頁,第2字
18古字釋要第692頁,第5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