𠕬字详情

𭗱

𠕬

冂部 共15画 上包围结构 U+2056C CJK 扩展B

冂部

15画

13

9画 (冒)14画 (𡈘)

上包围结构

MUIM

BTFW

LDRL

U 2056C

𠕬字概述

𠕬〕字部首是冂部,总笔画是15画

𠕬〕字是上包围结构,可拆字为“𠕚、囧”。

𠕬〕字仓颉码是BTFW,五笔是MUIM,郑码是LDRL

𠕬〕字的UNICODE是U+2056C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展区B,10进制: 132460,UTF-32:0002056C,UTF-8:F0 A0 95 AC。

𠕬〕字异体字是

汉字解释

基本释义

𠕬

同“”。

康熙字典

卷别 :正文・子集下 部首:冂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296頁,第19

同文書局本: 第129頁,第21

標點整理本: 第56頁,第24

唐韻》:莫到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莫報切,𡘋音耄。說文》:蒙而前。从冃、目,以物自蔽而前也。謂貪冒若目無所見也。前漢・翟方進傳》:冒濁苟容。【註】師古曰:貪蔽也。〈食貨志〉:舉陵夷廉恥相冒。【註】冒,蔽也。

又,假稱曰冒。前漢・衞靑傳》:冒姓衞氏。【註】冒爲假稱,若人首之有覆冒也。

又,所以覆其首。前漢・雋不疑傳》:著黃冒。

又,《玉篇》:覆也、食巾也。

又,與媢通。正韻》:忌也。書・秦誓》:冒嫉以惡之。

又,通作瑁。周禮・春官》:天子執冒四寸,以朝諸侯。【註】名玉。曰冒者,言德能覆天下也。

又,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𡘋密北切,音黙。增韻》:貪也。左傳・昭三十一年》:貪冒之民。

又,犯也。前漢・衞靑傳》:直冒漢圍。

又,單于名。史記・匈奴傳》:及冒頓立,攻破月氏。

又,《集韻》、《正韻𡘋莫佩切,音妹。前漢・司馬相如傳》:毒冒鼈黿。【註】毒音代,冒音妹。韻會》:屬。身似,首尾如鸚鵡,甲有文。

卷目:考證・子集下 部首:冂部

愛日堂藏本: 第69頁,第1

同文書局本: 第1640頁,第1

《說文》蒙而前。从冃目,以物自蔽而前也。

謹照原文蒙而前改爲蒙而前也。自蔽改爲自蒙。

注解

〔冒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子集下,康熙部首是冂部

〔冒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mào、mò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⺜、目

〔冒〕字造字法是会意。小篆字形。上为帽子,下边是眼睛。本义是帽子。

〔冒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mào] ⑴ 向外透或往上升⑵ 不顾(恶劣的环境或危险等),顶着⑶ 不加小心,鲁莽,冲撞⑷ 用假的充当真的,假托⑸ 复盖:“先设一铁板,其上以松脂、蜡和纸灰之类~之”。⑹ 贪污:“贪于饮食,~于货贿”。⑺ 古同“帽”。⑻ 古同“瑁”,玳瑁。⑼ 姓。 [mò] ⑴ mò ㄇㄛˋ 〔~顿( dú )〕中国汉初匈奴族的一个君主名。

卷别 :正文・丑集上 部首:囗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510頁,第5

同文書局本: 第221頁,第5

標點整理本: 第152頁,第15

集韻》:冒,古作𡈘。註詳冂部七畫。

注解

𡈘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丑集上,康熙部首是囗部

𡈘〕字全包围结构,可拆字为囗、䒑、𫶧、兀、󰒂、;、囗、丷、𥘅、兀、󰒂

说文解字

说文解字中没收录字头“𠕬”,请参考“”字。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七下反切莫報切頁碼249頁,第10

冒冡而前也。从冃从目。

𠕬

𠕬古文冒。

附注徐灝注箋:「冒,即古帽字。冃之形略,故从目作冒。引申為冡冒之義,後為引申義所專,又从巾作帽,皆相承增偏旁也。」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十四反切莫號反頁碼640頁,第5行,第2

𠕬冡而前也。從冃目聲。

鍇注臣鍇曰:「以物自蒙而前也,謂貪冐若目無所見也。」

反切………頁碼640頁,第6行,第1

古文。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七下反切目報切古音第三部頁碼1415頁,第1許惟賢619頁,第5

𠕬冡而前也。

段注冡者,覆也。引伸之有所干犯而不顧亦曰冒。如假冒,如冒白刃,如貪冒是也。《邶風》。下土是冒。傳曰:冒,覆也。此假冒爲冃也。

从冃目。

段注會意。冃目者,若無所見也。冃亦聲。目報切。古音在三部。

古文冒。

段注《汗𥳑》同。
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
章太炎 (近代)

貪冒。「侵牟萬民」之牟,乃「冒」字之借。今小兒摸冒(吾邑云「捉𧠊」)。鄧廷楨《筆記》以為《說文》有「𧠊」字,即小兒「摸𧠊」,兩人見後口中稱「𧠊」也。其實作「冒」字亦可。

白话解释

冒,蒙覆着眼睛前进。字形采用“冃、目”会义。,这是古文写法的“冒”字。

字形解说

金文的「冒」字,下邊是表示眼睛的「目」字,上邊是覆蓋的「帽子」。這頂帽子遮住了頭髮與額頭,只露出眼睛以下的部分,因此從「目」;上邊從「冃」,就是今日使用的「帽」字。金文的字形演變到戰國文字後,「冃」中間的「點」拉長成兩邊下垂的筆畫,以表達帽子旁邊下垂的綁帶,並為篆文所繼承,只不過兩邊下垂的筆畫不與中間橫畫連結,而直接形成覆蓋的「冂」字形。楷書與篆文沒有很大的差別,僅是筆畫的長短不同罷了。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。

冒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489頁,第9字
2陳昌治本第625頁,第2字
3黃侃手批第478頁
4說文校箋第315頁,第7字
5說文考正第301頁,第5字
6說文今釋第1085頁,第1字
7說文約注第1851頁,第2字
8說文探原第3861頁,第1字
9說文集注第1599頁,第1字
10說文標整第193頁,第8字
11標注說文第310頁,第5字
12說文注箋第2544頁,第2字
13說文詁林第7708頁【補遺】第17148頁
14通訓定聲第1108頁,第1字
15說文義證第661頁【崇文】第2641頁
16說文句讀第1015頁
17章授筆記第321頁,第6字
18古字詁林第七冊,第103頁,第1字
19古字釋要第738頁,第4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