𡥀字概述
〔𡥀〕字部首是子部,总笔画是5画。
〔𡥀〕字是嵌套结构,可拆字为“子、八”。
〔𡥀〕字仓颉码是ND,五笔是BWI,郑码是YAO。
〔𡥀〕字的UNICODE是U+21940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展区B,10进制: 137536,UTF-32:00021940,UTF-8:F0 A1 A5 80。
〔𡥀〕字异体字是保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寅集上 部首:子部
武英殿刻本: 第657頁,第1字
同文書局本: 第277頁,第13字
標點整理本: 第215頁,第7字
义《玉篇》:古保字。註詳人部七畫。《六書故》:𡥀爲保之正文,嬰兒衣也,象子在裙襦中。《總要》:从子,旁指左右扶持狀;今作保,別作褓、緥。
注解
〔𡥀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寅集上,康熙部首是子部。
〔𡥀〕字嵌套结构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八上反切博袌切頁碼第257頁,第3字續丁孫
𠈃
異體保
養也。从人,从𤓽省。𤓽,古文孚。
𣎼
異體𡥀
古文𠈃。
𠊻
異體𠌀、𠍂
古文𠈃不省。
附注唐蘭《殷虛文字記》:「負子于背謂之保,引申之,則負之者為保;更引申之,則有保養之義。然則保本象負子于背之義,許君誤以為形聲,遂取養之義當之耳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五反切補老反頁碼第660頁,第2行,第1字述
養也。從人,𤓽省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夫赤子有保,保其身之動靜飲食衣服也。孚字與逋寳反之𣎼爲㫄紐,古者反音爲疏,故得與保爲聲,然疑多聲字。孚,信也,義與保同。」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660頁,第4行,第1字述
古文保不省。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660頁,第4行,第2字述
古文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八上反切博袌切古音第三部頁碼第1458頁,第2字許惟賢第640頁,第3字
養也。
段注《宣帝紀》。阿𠈃之功。臣瓚曰:阿倚,𠈃養也。賈誼說大師大傅大𠈃曰:𠈃者,𠈃其身體。按𠈃全,𠈃守皆其引伸之義。南山有臺傳曰:𠈃,安也。
从人。𤔍省聲。
段注博袌切。古音在三部。孚聲亦在三部也。
𤔍,古文孚。
段注各本誤。今正。見《爪部》。
古文不省。
古文。
段注按此葢古文以孚爲𠈃也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从𤔍(古文孚)省聲,古無輕唇,𤔍古音近保也。
从𤔍省聲,𤔍古文孚。古無輕唇音,𤔍音如保也。
白话解释
保,养护幼儿。字形采用“人”和省略了“爪”的“”会义。
,这是古文写法的“孚”字。
,这是古文写法的“保”字。
,这也是古文的“保”字,不省略“爪”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二例,皆由「人」、「子」二字構成。前例從人,像伸出手爪背負幼兒之形;後例從人,像側立形,與「子」分為二體。從子,表示幼兒。會二字得大人照顧幼兒之義。金文三例,皆承自甲骨文。前例從子,增益一冗筆;中例從子,增益二冗筆;後例從子,增益二冗筆,外加「爪」,示懷抱照顧之義。戰國文字二例承自金文第二例。篆文承自戰國文字;古文1應是「子」之異體,《說文》誤植「保」下。古文2承之金文第三例。隸書二例承自篆文,前例從子,首部變作三角形;後例從子,首部變作方形。楷書承自隸書第二例而定體。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。
保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506頁,第2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645頁,第3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494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325頁,第3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310頁,第3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1117頁,第3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1905頁,第1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3954頁,第2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1649頁,第2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200頁,第3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320頁,第3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2627頁,第1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7911頁【補遺】第17178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1090頁,第1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680頁【崇文】第2717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1047頁 |
| 17 | 說文新證 | 第631頁,第1字 |
| 18 | 章授筆記 | 第329頁,第3字 |
| 19 | 古字詁林 | 第七冊,第257頁,第2字 |
| 20 | 古字釋要 | 第758頁,第2字 |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四下反切莫更切頁碼第490頁,第2字續丁孫
孟
異體𥁪、𥁝
長也。从子皿聲。
𡥀
古文孟。
附注商承祚《說文中之古文考》按:「(𣎼)古文『保』如此作,則此非『孟』字可知。」
附注苗夔《繫傳校勘記》:「此篆已見人部,爲保篆重文,此不當更爲孟之重文。攷古鼎銘孟作
,是孟或从古文𠈃也,此蓋脫皿耳。」
備註《正字通》:「孟,篆作
、
,古文作
。」所列古文與《說文》異。疑《說文》古文有誤,从「保」字古文而下闕「皿」。故「𡥀」字實為「保」字古文,而非「孟」字古文。「孟」字古文或當作「𥁝」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八反切莫更反頁碼第1141頁,第3行,第1字述
長也。從子皿聲。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1141頁,第3行,第2字述
古文孟如此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四下反切莫更切古音第十部頁碼第2970頁,第2字許惟賢第1289頁,第10字
長也。从子。皿聲。
段注莫更切。古音在十部。讀如芒。《爾雅》。孟,勉也。此借孟爲猛。
古文孟如此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孟,明也;幼,幽也。長則明白,幼尚迷昧也。
孟,明也;幼,幽也,長則明白,幼尚迷昧也。
孟,明也;幼,幽也。以年長較明白也。
白话解释
孟,同辈中年纪最大的。字形采用“子”作边旁,采用“皿”作声旁。,这是古文写法的“孟”字。
字形解说
金文作、
,由「子」、「皿」二字構成。從子,示人之排行。從皿,聲符,注明音讀。戰國文字承之金文第二例。篆文承之,古文乃殘形,上體從子,外加二小點冗文,下體「皿」殘缺。隸書、楷書承自篆文而定體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
孟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971頁,第3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1247頁,第8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928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652頁,第6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583頁,第9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2165頁,第2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3600頁,第1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7233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3083頁,第2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388頁,第9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626頁,第2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5152頁,第4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14182頁【補遺】第18137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3681頁,第3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1294頁【崇文】第5173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2133頁 |
| 17 | 章授筆記 | 第611頁,第1字 |
| 18 | 古字詁林 | 第十冊,第1089頁,第1字 |
| 19 | 古字釋要 | 第1355頁,第1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