𢍌字概述
〔𢍌〕字部首是廾部,总笔画是9画。
〔𢍌〕字是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“𠀠、廾”。
〔𢍌〕字仓颉码是TKT,五笔是AQAJ,郑码是EAOE。
〔𢍌〕字的UNICODE是U+2234C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展区B,10进制: 140108,UTF-32:0002234C,UTF-8:F0 A2 8D 8C。
〔𢍌〕字异体字是其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子集下 部首:八部
武英殿刻本: 第292頁,第9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27頁,第18字
標點整理本: 第54頁,第17字
音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渠之切;《正韻》:渠宜切,𡘋音碁。《韻會》:指物之辭。《易・繫辭》:其旨遠,其辭文。《詩・大雅》:其在于今。
义又,助語辭。《書・西伯戡黎》:今王其如台。《詩・周南》:灼灼其華。《玉篇》:辭也。
义又,姓。《韻會》:漢陽阿侯其石。
音又,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居之切,音姬。《韻會》:語辭。《書・微子》:若之何其。《詩・小雅》:夜如何其。
音又,人名。《史記・酈生傳》:酈生食其者,陳留高陽人也。【註】《正義》曰:酈食其,三字三音,讀曆異幾。《前漢・楚元王傳》:高祖使審食其留侍太上皇。【註】師古曰:食音異,其音基。
音又,山名。《前漢・武帝紀》:四月,幸不其。【註】其音基,山名。《廣韻》:在琅邪。
义又,地名。《韻會》:祝其,卽夾谷也。
音又,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居吏切。《正韻》:吉器切,𡘋音寄。《韻會》:語已辭。《詩・檜風》:彼其之子。通作記。《禮・表記》引《詩》彼記之子。又,通已㊟〔應作「通己」〕。《左傳・襄二十七年》引《詩》彼已之子㊟〔應作「彼己之子」〕。
义又,《韻會》或作忌。《詩・鄭風》:叔善射忌。
注解
〔其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子集下,康熙部首是八部。
〔其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qí、jī,独体字,可拆字为、、!、、八、!、丿、𠀪、!、𠀫、丶。
〔其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,即“箕”本字。金文又加声符“丌”( jī ),变成“其”。( jī )。本义是簸箕。今字作“箕”。“其”假借为代词:他、他们、那等。
〔其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qí] ⑴ 第三人物代词,相当于“他(她)”、“他们(她们)”、“它(它们)”;“他(她)的”、“他们(她们)的”、“它(们)的”⑵ 指示代词,相当于“那”、“那个”、“那些”⑶ 那里面的⑷ 连词,相当于“如果”、“假使”:“~如是,熟能御之?”⑸ 助词,表示揣测、反诘、命令、劝勉:“~如土石何?”⑹ 词尾,在副词后㈡ [jī] ⑴ jī ㄐㄧˉ 〔郦食( yì )~〕中国汉代人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五上反切居之切頁碼第147頁,第1字續丁孫
箕
簸也。从竹;𠀠,象形;下其丌也。凡箕之屬皆从箕。
𠀠
古文箕省。
𠷛
異體𠵶、𠴩
亦古文箕。
𠔋
亦古文箕。
𠔝
異體𢍌、𠔐、其
籒文箕。
𠥩
異體𠥊
籒文箕。
附注按:甲骨文、金文與《說文》古文「𠀠」形相近。商承祚《說文中之古文考》:「上為舌,下及左右為郭,其交叉者,以郭含舌,舌乃固也,亦象其編織之文理。」「蓋未借『其』為語詞之先,『其』為箕字;既借之後,箕始加竹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九反切居而反頁碼第375頁,第6行,第1字述
簸也。從竹;𠀠,象形;下其丌也。凡箕之屬,皆從箕。
鍇注臣鍇曰:「丌,其下也。」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375頁,第7行,第1字述
古文箕。
鍇注臣鍇曰:「此直象形。」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375頁,第7行,第2字述
皆古文。
鍇注臣鍇曰:「象舌形,廾,手持之。」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375頁,第7行,第3字述
籒文箕。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375頁,第7行,第4字述
古文箕。
鍇注臣鍇曰:「已上皆象形。」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375頁,第1行,第1字述
籒文箕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五上反切居之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794頁,第2字許惟賢第354頁,第2字
所㠯簸者也。
段注所㠯者三字今補。全書中所㠯字爲淺人刪者多矣。《小雅》曰:維南有箕。不可以簸揚。《廣韵》引《世本》曰:箕帚,少康作。按簸揚與受𡊅皆用箕。
从竹𠀠。象形。丌其下也。
段注四字依《韵會》本。今各本丌下互譌。居之切。一部。
凡箕之屬皆从箕。
古文箕。
段注象形不用足。今之箕多不用足者。
亦古文箕。
段注下象竦手。
亦古文箕。
段注此象箕之哆口。
籒文箕。
段注依大徐作籒。按經籍通用此字爲語詞。渠之切。或居之切。
籒文箕。
段注从匚。會意。《匚部》曰:𠥓籒文匚。
白话解释
箕,簸箕。字形采用“竹、”会义,象形;下部是箕脚丌。所有与箕相关的字,都采用“箕”作边旁。
箕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291頁,第4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390頁,第6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300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194頁,第7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181頁,第15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658頁,第2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1160頁,第3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2655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964頁,第2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117頁,第6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192頁,第6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1523頁,第3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4973頁【補遺】第16729頁【補編】第14890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723頁,第1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398頁【崇文】第1589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587頁 |
| 17 | 說文新證 | 第376頁,第1字 |
| 18 | 古字詁林 | 第四冊,第702頁,第2字 |
| 19 | 古字釋要 | 第471頁,第8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