𢎺字详情

𭗱

𢎺

弓部 共7画 左右结构 U+223BA CJK 扩展B

弓部

7画

4

7画 (𢎺)

左右结构

XXHH

NVIL

YZZI

U 223BA

𢎺字概述

𢎺〕字部首是弓部,总笔画是7画

𢎺〕字是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“弓、𢆯”。

𢎺〕字仓颉码是NVIL,五笔是XXHH,郑码是YZZI

𢎺〕字的UNICODE是U+223BA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展区B,10进制: 140218,UTF-32:000223BA,UTF-8:F0 A2 8E BA。

𢎺〕字异体字是

汉字解释

基本释义

𢎺

同“”。

康熙字典

卷别 :正文・寅集下 部首:弓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856頁,第1

同文書局本: 第357頁,第20

標點整理本: 第301頁,第18

說文》弦本字。

注解

𢎺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寅集下,康熙部首是弓部

𢎺〕字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弓、𢆯

说文解字

说文解字中没收录字头“𢎺”,请参考“”字。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十二下反切胡田切頁碼429頁,第1

𢎺

異體

𢎺弓弦也。从弓,象絲軫之形。凡弦之屬皆从弦。

鉉注臣鉉等曰:今別作絃,非是。

附注段玉裁注:「象古文絲而系於軫,軫者系弦之處。」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二十四反切形先反頁碼1022頁,第2行,第1

𢎺弓弦也。從弓,象絲軫之形。凡弦之屬,皆從弦。

鍇注臣鍇曰:「軫,重也。」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十二下反切胡田切古音第十二部頁碼2566頁,第4許惟賢1114頁,第10

𢎺弓弦也。

段注弓弦以絲爲之。張於弓。因之張於琴瑟者亦曰弦。俗別作絃。非也。弦有急意。故董安于性緩,佩弦以自急。《心部》曰:𢛆,急也。

从弓。象絲軫之形。

段注𢆯也。象古文絲而系於軫。軫者系弦之處。後人謂琴系弦者曰軫。胡田切。十二部。今字作弦。按軫當作紾。从車者,譌也。紾者,轉也。《方言》。軫,戾也。軫乃紾之叚借字。絲紾,言弦戾也。

凡弦之屬皆从弦。
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
章太炎 (近代)

引申為琴瑟等弦。

白话解释

弦,系在弓弩两端的弦。字形采用“弓”作边旁,象弦丝系绑在弓子两端的样子。所有与弓相关的字,都采用“弓”作边旁。

字形解说

甲骨文「弦」從弓像弦線之形,左旁曲筆像弓,右旁糸即弦,與《說文‧弦部》:「弓弦也。从弓,象絲軫(ㄓㄣˇ,檕弦之處)之形。」指安於弓上的弓弦,說解正相吻合。清華大學藏戰國楚簡《繫年》鄭商「弦高」的「弦」字,與甲骨文構形相同,而把「糸」的上端,繫連在弓上,猶具弓弦的象形意味。戰國文齊秦文字「弦」字雖把弓、弦分離,「糸」的上端仍連在弓上。自殷商甲骨至戰國文字,六書皆為合體象形。篆文把「糸」與「弓」分離,「糸」訛變為「玄」,而且「玄」、「弦」同音,因此聲化為從弓、玄聲的「弦」,本義表示用絲繩作為弓弦,六書也變為形聲。漢代簡帛文字,雖經隸變,猶保留「弦繫弓上」的基本命意,「糸」的上端仍保留朝弓的曲筆,用來示義。漢隸有的承秦簡變曲筆為「亠」形。《熹平石經》則本篆文從弓、玄聲,隸變作「弦」,則又楷書之依據。

弦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849頁,第6字
2陳昌治本第1087頁,第2字
3黃侃手批第812頁
4說文校箋第567頁,第1字
5說文考正第509頁,第5字
6說文今釋第1880頁,第1字
7說文約注第3157頁,第1字
8說文探原第6318頁,第1字
9說文集注第2715頁,第1字
10說文標整第338頁,第9字
11標注說文第544頁,第1字
12說文注箋第4478頁,第1字
13說文詁林第12537頁【補遺】第17889頁
14通訓定聲第3378頁,第6字
15說文義證第1116頁【崇文】第4461頁
16說文句讀第1852頁
17說文新證第882頁,第2字
18章授筆記第537頁,第3字
19古字詁林第九冊,第1110頁,第1字
20古字釋要第1191頁,第2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