篆字详情
篆
篆字概述
〔篆〕字拼音是(zhuàn),部首是⺮部,总笔画是15画。
〔篆〕字是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“𥫗、彖”,五行属木。
〔篆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竹,彖( tuàn )声。从竹,与简册有关。本义是即篆书。汉字的一种书体,通常包括大篆、小篆,一般指小篆。
〔篆〕字仓颉码是HVNO,五笔是TXEU,四角号码是88232,郑码是MZGQ,中文电码是4637,区位码是5513。
〔篆〕字的UNICODE是U+7BC6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31686,UTF-32:00007BC6,UTF-8:E7 AF 86。
〔篆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二级字表中,序号5959。
〔篆〕字异体字是蒃、𡩀、𡩚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未集上 部首:竹部
武英殿刻本: 第2131頁,第3字
同文書局本: 第892頁,第13字
標點整理本: 第852頁,第11字
音《唐韻》、《廣韻》:持袞切;《集韻》、《類篇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柱兗切,𡘋音瑑。《集韻》:篆書也。〈尚書序〉。【疏】秦書有八體,一曰大篆,二曰小篆。及新莽居攝,使大司空甄豐等校文書之部,時有六書,三曰篆書,卽小篆,下杜人程邈所作;五曰繆篆,所以摹印。《法書攷》:大篆者,周史籀所作也。或曰柱下史始變古文,或同或異,謂之篆。篆者,傳也,傳其物理,施之無窮,漢〈藝文志〉《史籀》十五篇是也;以史官製之,用之敎授,謂之史書,凡九千字。小篆者,秦相李斯所作也。增損大篆籀文,謂之小篆,亦曰秦篆,天下行之;畫如鐵石,字若飛動,作楷、隸之祖,爲不易之法,其銘題鐘鼎及作符節,至今用焉。
义又,轂約也。《周禮・春官》:孤乗夏篆。【註】夏,赤也;夏篆,五采畫轂約也。又,〈考工記〉:鐘帶謂之篆。
注解
〔篆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未集上,康熙部首是竹部。
〔篆〕字拼音是zhuàn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𥫗、彖。
〔篆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竹,彖( tuàn )声。从竹,与简册有关。本义是即篆书。汉字的一种书体,通常包括大篆、小篆,一般指小篆。
〔篆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zhuàn] ⑴ 汉字的一种书体⑵ 书写篆字⑶ 印章多用篆文,故为官印的代称,又为对别人名字的敬称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五上反切持兖切頁碼第142頁,第14字續丁孫
篆
異體篆
引書也。从竹彖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九反切直選反頁碼第363頁,第2行,第2字述
引書也。從竹彖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篆書著於竹;竹,箋簡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五上反切特兖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758頁,第1字許惟賢第338頁,第3字
引書也。
段注引書者,引筆而箸於竹帛也。因之李斯所作曰篆書。而謂史籒所作曰大篆。旣又謂篆書曰小篆。其字之本義爲引書。如彫刻圭璧曰瑑。《周禮》注。五采畫轂約謂之夏篆。
从竹。彖聲。
段注特兖切。十五部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篆在竹,瑑在玉,其實皆用刀。
雕刻為篆,係瑑之借。
白话解释
篆,运笔书写。字形采用“竹”作边旁,“彖”是声旁。
字形解说
此字始見於篆文,從竹、彖(ㄊㄨㄢˋ tuàn)聲。從「竹」,指竹簡、簡冊;「彖」表示音讀。楷書從篆文來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
篆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281頁,第6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375頁,第8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291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187頁,第8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175頁,第19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631頁,第3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1111頁,第1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2565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923頁,第2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112頁,第19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184頁,第2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1453頁,第1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4805頁【補遺】第16707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2957頁,第3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377頁【崇文】第1505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560頁 |
| 17 | 章授筆記 | 第194頁,第2字 |
| 18 | 古字詁林 | 第四冊,第637頁,第1字 |
| 19 | 古字釋要 | 第458頁,第12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