乳字详情
乳
乳字概述
〔乳〕字拼音是(rǔ),部首是乚部,总笔画是8画。
〔乳〕字是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“孚、乚”,五行属火。
〔乳〕字仓颉码是BDU,五笔是EBNN,四角号码是22410,郑码是PVYZ,中文电码是0050,区位码是4073。
〔乳〕字的UNICODE是U+4E73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0083,UTF-32:00004E73,UTF-8:E4 B9 B3。
〔乳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一级字表中,序号1175,属常用字。
〔乳〕字异体字是㳶、𡲐、𦜘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子集上 部首:乙部
武英殿刻本: 第178頁,第13字
同文書局本: 第84頁,第17字
標點整理本: 第9頁,第17字
音《唐韻》:而主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蘂主切,𡘋音擩。《廣韻》:柔也。
义又,湩也。《白虎通》:文王四乳,是謂至仁。又,《禮・月令》〔註〕:燕以施生時來,巢人堂宇孚乳。
义又,天乳,星名,在氐宿北。《列星圖》:天乳明,則甘露降。
义又,馬乳,蒲萄子別名。《本草圖經》:子似馬乳。
义又,石鐘乳。《桂海虞衡志》:桂林宜融山洞穴中,凡石脈涌處爲乳牀,融結下垂,其端輕薄中空,水乳且滴且凝,紋如蟬翼者勝。
义又,竹乳。《開寶本草》:竹乳者,其山洞徧生小竹,以竹津相滋,乳如竹狀,其性平。
义又,鐘四帶有乳。《周禮・冬官・考工記》〔註〕:篆閒之枚也。聲之震動在此,以其乳可數,故曰枚。㊟〔《十三經注疏》「鍾帶謂之篆,篆間謂之枚,枚謂之景」疏:帶所以介其名也。介在于、鼓、鉦、舞、甬、衡之間,凡四。鄭司農云:「枚,鐘乳也。」玄謂今時鐘乳俠鼓與舞,每處有九,面三十六〕
义又,《溪蠻叢笑》:麻陽有銅鼓,江水中掘得,如大鐘,長筩三十六乳,重百餘觔。
音又,《韻補》叶如又切,柔去聲。《易林》:胎卵胞乳,長大成就,君子萬年,動有福佑。
义《說文》:从孚、从乙。乙者𤣥鳥。人及鳥生子曰乳,獸曰產。〇【按】《荀子・榮辱篇》:乳彘觸虎,乳狗不遠遊,則獸亦稱乳矣。
注解
〔乳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子集上,康熙部首是乙部。
〔乳〕字拼音是rǔ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孚、乚。
〔乳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rǔ] ⑴ 分泌奶的器官⑵ 乳房中分泌出来的白色甜汁⑶ 像乳汁的东西⑷ 像乳头的东西⑸ 生,生殖⑹ 初生的、幼小的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二上反切而主切頁碼第393頁,第4字續丁孫
乳
人及鳥生子曰乳,獸曰産。从孚从𠃉。𠃉者,玄鳥也。《明堂月令》:「玄鳥至之日,祠于高禖,以請子。」故乳从𠃉。請子必以𠃉至之日者,𠃉,春分來,秋分去,開生之𠊱鳥,帝少昊司分之官也。
附注段玉裁注:「此說从孚、𠃉會意之恉。孚者,卵即孚也。𠃉者,請子之候鳥也。」按:甲骨文像乳子之形,本義為哺乳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三反切然拄反頁碼第948頁,第2行,第1字述
人及鳥生子曰乳;獸曰産。從孚,從乙。乙者,玄鳥。《明堂》、《月令》:「玄鳥至之日,祠于高禖以請子。」故乳從乙。請子必以乙至之日者,乙春分來,秋分去,開生之候玄鳥,帝少昊司分之官也。
鍇注臣鍇曰:「偰生於鳥,故貴之,同於人言乳,文言之也。言産,質里也;乳者,化之信也。南朝有高禖石,以石爲主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二上反切而主切古音第四部頁碼第2334頁,第1字許惟賢第1015頁,第4字
人及鳥生子曰乳。獸曰產。
段注《生部》曰:生,進也。產,生也。渾言之。此復析言之。孺下曰:乳子也。按古書之文多通偁。
从孚𠃉。
段注會意。而主切。古音在四部。
𠃉者,𠃉鳥。《朙堂月令》。𠃉鳥至之曰:祠于高禖㠯請子。故乳从𠃉。
段注此說从孚𠃉會意之恉。孚者,卵卽孚也。𠃉者,請子之𠊱鳥也。
請子必以𠃉至之曰者,𠃉春分來。秋分去。開生之𠊱鳥。帝少昦司分之官也。
段注《左傳》曰:玄鳥氏,司分也。此說《月令》請子必以玄鳥至之日之恉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生子。引申為子所食為乳。
《荀子》:「霜降逆女,氷[泮殺],內十日一御。「故春分時乳子」
生子也。引申謂子所食者亦曰乳。
生子。引申為子所食者。
白话解释
乳,妇女生育子女及鸟孵化雏鸟叫“乳”;兽生幼兽叫“产”。字形采用“孚、乙”会义。乙,表示黑色的燕子。《明堂月令》上说: “黑色的燕子到来时,不育者宜向高禖神祭祀,以祈祷得到子女。”所以“乳”字采用“乙”作边旁。祈求生男育女一定要在燕子到 来时的原因,是燕子在春分时节飞来秋分时节飞去的开生候鸟,是先帝少昊氏主管春分秋分的官员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作,從女,像母親懷抱嬰兒餵食母奶的樣子。在六書中屬於合體象形。戰國文字作
,由「爪」、「孔」構成。爪義為手爪,孔義為乳孔。會合二字,表示餵食奶,哺乳的意思。篆文、隸書之形皆承之,楷書沿之以定體。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。
乳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776頁,第3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990頁,第1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746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514頁,第3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465頁,第3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1708頁,第1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2888頁,第2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5777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2483頁,第1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308頁,第3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494頁,第3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4109頁,第1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11526頁【補遺】第17755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1425頁,第3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1022頁【崇文】第4085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1675頁 |
| 17 | 說文新證 | 第827頁,第1字 |
| 18 | 章授筆記 | 第481頁,第2字 |
| 19 | 古字詁林 | 第九冊,第452頁,第1字 |
| 20 | 古字釋要 | 第1084頁,第1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