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字详情
国
国字概述
〔国〕字拼音是(guó),部首是囗部,总笔画是8画。
〔国〕字是全包围结构,可拆字为“囗、玉”,五行属木。
〔国〕字造字法是会意。从“囗”( wéi ),表示疆域。从或(即“国”)。“或”亦兼表字音。本义是邦国。
〔国〕字仓颉码是WMGI,五笔是LGYI,四角号码是60103,郑码是JDCS,中文电码是0948,区位码是2590。
〔国〕字的UNICODE是U+56FD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2269,UTF-32:000056FD,UTF-8:E5 9B BD。
〔国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一级字表中,序号1081,属常用字。
〔国〕字的近义词是邦,异体字是㕵、䆐、囯、囶、囻、圀、國、𠰧、𡆻、𡆿、𡇅、𡇎、𡇏、𡇕、𡈑、𢦾、𢧌、𢧜、𤦂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丑集上 部首:囗部
武英殿刻本: 第507頁,第5字
同文書局本: 第219頁,第16字
標點整理本: 第151頁,第9字
音《唐韻》:古或切;《集韻》:骨或切,𡘋觥入聲。《說文》:邦也。《周禮・夏官・量人》:掌建國之法,以分國爲九州。又,〈冬官・考工記〉:匠人營國,旁三門,國中九經九緯,經涂九軌,左祖右社,面朝後市。《禮・王制》:五國以爲屬,十國以爲連,二十國以爲卒,二百一十國以爲州。《孟子》:大國,地方百里,次國,地方七十里,小國,地方五十里。
义又,《周禮・地官・掌節》:山國用虎節,土國用人節,澤國用龍節。【註】山國多山者,土國平地也,澤國多水者。
义又,滅人之國曰勝國。《左傳》〔註〕:勝國者,絕其社稷,有其土地也。
义又,九州之外曰外國。亦曰絕國。《後漢・班超傳》:君侯在外國三十餘年。【又】遠處絕國。
义又,兩國相距曰敵國。《孟子》:敵國不相征也。
义又,外國來附者曰屬國。李陵〈答蘇武書〉:聞子之歸位,不過典屬國。【註】典,掌也。卽掌屬國之事者。
义又,城郭國,行國。宋程大昌〈備北邊對〉:漢西域諸國,有城郭國,有行國。城郭國,築城爲守者,行國不立城,以馬上爲國也。
义又,姓。《姓苑》:太公之後。齊有國氏,世爲上卿,宋有國卿。
注解
〔國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丑集上,康熙部首是囗部。
〔國〕字拼音是guó,全包围结构,可拆字为囗、或。
〔國〕字造字法是會意。从“囗”( wéi ),表示疆域。从或(即“國”)。“或”亦兼表字音。本义是邦國。
〔國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guó] ⑴ 有土地、人民、主權的政體(古代指諸侯所受封的地域)⑵ 特指中國的⑶ 姓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六下反切古惑切頁碼第202頁,第16字續丁孫
國
邦也。从囗从或。
附注高鴻縉《中國字例》:「國之初字,从囗,一為地區之通象,合之為有疆界之地區之意為通象,故為象意而屬指事符;益之以戈聲,故為指事符加聲之形聲字。周時借用為或然之或,乃加囗(即圍字)為意符作國……徐灝曰:『邦謂之國,封疆之界謂之域,古但以或字為之。』是也。」
附注《說文新證》:「國,域也。『國』的初文為『或』,彔卣以下或加囗、或加匚、或加𠃊,都是表示區域的義符。」
蔣注武則天新造字:圀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二反切古或反頁碼第517頁,第3行,第1字述
邦也。從囗或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囗,其疆境也。或亦域字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六下反切古惑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1107頁,第2字許惟賢第489頁,第1字
邦也。
段注《邑部》曰:邦,國也。按邦國互訓。渾言之也。《周禮》注曰:大曰邦。小曰國。邦之所居亦曰國。析言之也。
从囗。从或。
段注《戈部》曰:或,邦也。古或國同用。邦封同用。古惑切。一部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古只作或。
與或實一字。
古只作或。
白话解释
国,诸候受封之地。字形采用“囗、或”会义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從戈、從囗。戈為武器,引申為武力、部隊;囗本為包圍,在此指土地。二者相合表示以武力保衛土地。金文有的作「」,也是從戈從囗的字形,只是在囗中多加黑點作飾筆,而囗下多加「一」,也表示土地之意。其次,金文也有作「
」或「
」,所加的「
」、「
」都是表示區域的義符。戰國文字作加「
」的形體,而篆文、隸書、楷書則作加「
」的字形。甲骨文及金文的「
」,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;而作「國」字者,從囗、或聲,在六書中則屬於形聲兼會意。規範字作「国」。
國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399頁,第7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512頁,第2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397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256頁,第11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248頁,第3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882頁,第2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1535頁,第1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3314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1304頁,第2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157頁,第14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253頁,第4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2038頁,第1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6424頁【補遺】第16942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885頁,第1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531頁【崇文】第2121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811頁 |
| 17 | 說文新證 | 第517頁,第1字 |
| 18 | 章授筆記 | 第267頁,第7字 |
| 19 | 古字詁林 | 第六冊,第137頁,第1字 |
| 20 | 古字釋要 | 第615頁,第2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