裹字详情
裹
裹字概述
〔裹〕字拼音是(guǒ),部首是衣部,总笔画是14画。
〔裹〕字是上中下结构,可拆字为“亠、褁”或“衣、果”,五行属火。
〔裹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衣,果声。本义是包,缠。
〔裹〕字仓颉码是YWDV,五笔是YJSE,四角号码是00732,郑码是SKFR,中文电码是5955,区位码是2592。
〔裹〕字的UNICODE是U+88F9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35065,UTF-32:000088F9,UTF-8:E8 A3 B9。
〔裹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一级字表中,序号3139,属常用字。
〔裹〕字异体字是䙨、褁、𦆪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申集下 部首:衣部
武英殿刻本: 第2681頁,第1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119頁,第12字
標點整理本: 第1094頁,第29字
音《唐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古火切,音果。《玉篇》:包也。《詩・大雅》:乃裹糇糧。《莊子・大宗師》:裹飯而往食之。
义又,宋玉〈高唐賦〉:綠葉紫裹。【註】裹,猶房也。
义又,郭璞〈江賦〉:濯穎散裹。【註】裹,謂草實也。
义又,《說文》:纏也。
音又,《集韻》:古臥切,音過 —— 義同。
义又,《韻會》:指所包之物也。
注解
〔裹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申集下,康熙部首是衣部。
〔裹〕字拼音是guǒ,上中下结构,可拆字为衣、果。
〔裹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衣,果声。本义是包,缠。
〔裹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guǒ] ⑴ 包;缠绕⑵ 夹带;夹杂⑶ 方言,吸(奶)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八上反切古火切頁碼第274頁,第11字續丁孫
裹
纏也。从衣果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六反切骨朶反頁碼第702頁,第7行,第2字述
纒。從衣果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八上反切古火切古音第七部頁碼第1584頁,第2字許惟賢第694頁,第5字
纏也。
段注纏者,繞也。
从衣。果聲。
段注古火切。十七部。
白话解释
裹,缠束。字形采用“衣”作边旁,采用“果”作声旁。
字形解说
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。戰國文字、篆文的形構皆係從衣、果聲,從衣,表示與衣的布料相關;果聲,表示音讀。楷書作裹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
裹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540頁,第6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690頁,第8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525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352頁,第13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333頁,第3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1201頁,第6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2057頁,第1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4208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1775頁,第2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214頁,第22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344頁,第10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2853頁,第1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8458頁【補遺】第17265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1920頁,第2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725頁【崇文】第2897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1132頁 |
| 17 | 古字詁林 | 第七冊,第613頁,第2字 |
| 18 | 古字釋要 | 第806頁,第2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