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字详情
天
天字概述
〔天〕字拼音是(tiān),部首是一部,总笔画是4画,是独体字。
〔天〕字是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“一、大”,五行属火。
〔天〕字造字法是会意。甲骨文字形。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( 大 ),上面指出是人头,小篆变成一横。本义是人的头顶。
〔天〕字仓颉码是MK,五笔是GDI,四角号码是10804,郑码是AGD,中文电码是1131,区位码是4476。
〔天〕字的UNICODE是U+5929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2825,UTF-32:00005929,UTF-8:E5 A4 A9。
〔天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一级字表中,序号0078,属常用字。
〔天〕字反义词是地,异体字是䒶、兲、靔、靝、𠀑、𠀘、𠀡、𠑺、𠕹、𦴞、𩇗、𩇞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丑集下 部首:大部
武英殿刻本: 第587頁,第2字
同文書局本: 第248頁,第4字
標點整理本: 第183頁,第47字
音《唐韻》、《正韻》:他前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他年切,𡘋腆平聲。《說文》:顚也,至高在上,从一、大也。《白虎通》:鎭也,居高理下,爲物鎭也。《易・說卦》:乾爲天。《禮・禮運》:天秉陽,垂日星。《荀子》曰:天無實形,地之上至虚者皆天也。邵子曰:自然之外別無天。程子《遺書》:天之蒼蒼,豈是天之形。視下亦復如是。張子《正蒙》:天左旋,處其中者順之,少遲則反右矣。《朱子語類》:離騷有九天之說,諸家妄解云有九天。據某觀之,只是九重。蓋天運行有許多重數,裏面重數較軟,在外則漸硬,想到第九重成硬殻相似,那裏轉得愈緊矣。〇【按】天形如卵白。細察卵白,其中之絪縕融密處確有七重,第八重白膜稍硬,最後九重便成硬殻。可見朱子體象造化之妙。今西洋曆說,天一層緩似一層,此七政退旋所以有遲速也。
义又,星名。《爾雅・釋天》:天,根氐也。〈周語〉:天根見而水涸。
义又,古帝號。葛天氏,見〈疏仡紀〉。
义又,神名。《山海經》:形天與帝爭神,帝斷其首,乃以乳爲目、臍爲口,操干戚以舞。形一作𠛬。陶潛詩:𠛬天舞干戚,猛志故常在。或作獸名,非。
义又,地名。《蜀地志》:蜀卭僰山後四野無晴日,曰漏天。杜甫詩:地近漏天終歲雨。
义又,山名。《九州要記》:凉州古武城有天山,黃帝受金液神丹于此。一曰在伊州。【註】天山,卽祁連山。
义又,天,樂名。鈞天廣樂。見《史記・趙世家》。
义又,署名。《唐六典》:內閣惟祕書閣,宏壯曰木天。今翰林院稱木天署。
义又,景天,草名。陶弘景曰:以盆盛,置屋上,辟火灾。
义又,髡𠛬。《易・暌𧰼》:其人天且劓。
音又,姓。漢長社令天高。見《姓苑》。〇【按】先韻,古與眞、文通,故天字皆从鐵因反,考之經史皆然;惟《易》「六位時成,時乘六龍以御天」,與庚、靑通耳。《正字通》謂「至尊莫如天,天以下又莫如君父,字音必不可僭易攺叶」,所論頗正大。
注解
〔天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丑集下,康熙部首是大部。
〔天〕字拼音是tiān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一、大。
〔天〕字造字法是会意。甲骨文字形。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( 大 ),上面指出是人头,小篆变成一横。本义是人的头顶。
〔天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tiān] ⑴ 在地面以上的高空⑵ 在上面⑶ 气候⑷ 季节,时节⑸ 日,一昼夜,或专指昼间⑹ 指神仙或他们所住的地方⑺ 自然界⑻ 〔~干( gān )〕古代用来记日或年的字,有“天干”和“地支”两类,天干共十字⑼ 自然的、生成的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一上反切他前切頁碼第1頁,第4字續丁孫
天
異體𠑺、𠀡、𠀘
顚也。至高無上,从一、大。
附注王國維《觀堂集林》:「古文天字本象人形。……本謂人顛頂,故象人形。……所以獨墳其首者,正特著其所象之處也。」
蔣注武則天新造字:𠀑𠑺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一反切聽連反頁碼第22頁,第6行,第1字述
顛也,至高無上。從一,大。
鍇注臣鍇曰:「通論僃矣。會意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一上反切他前切古音第十二部頁碼第2頁,第3字許惟賢第1頁,第4字
顚也。
段注此以同部曡韵爲訓也。凡門聞也,戸護也,尾微也,髮拔也皆此例。凡言元始也,天顚也,丕大也,吏治人者也皆於六書爲轉注而微有差別。元始可互言之。天顚不可倒言之。葢求義則轉移皆是。舉物則定名難假。然其爲訓詁則一也。顚者,人之頂也。以爲凡高之偁。始者,女之初也。以爲凡起之偁。然則天亦可爲凡顚之偁。臣於君,子於父,妻於夫,民於食皆曰天是也。
至高無上。从一大。
段注至高無上。是其大無有二也。故从一大。於六書爲會意。凡會意合二字以成語。如一大,人言,止戈皆是。他前切。十二部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顛、頂雙聲,天即顛。《易經》:「其人天且劓」。《釋名》二聲:天=顛,天=宣,後人造「祆」字,讀宣。(唐祆教从天,神意。)宣=身,身毒=天竺。
在身之頂曰顛,在萬物之頂曰天。
顛也。天,顛音近。《易•暌》「其人天且劓」,天,即假為顛字。因「天且劓」之天字訓髡髮,髡則頂現,故即以顛名之(顛即頂也)。祆教(回教)之祆字,亦天字之變。天,古讀如顯(見《釋名》),印度古稱天竺,亦曰身毒,唐稱賢豆,音皆如顯,蓋聲之轉也。在身之頂曰顛,在萬物之頂曰天。
顛也。天、顛音近。《易》:「其人天且劓」。天即顛之假借,訓髡,髡則頂見,故以顛名之。漢人讀天有二音:一他連切,一如㬎。(劉熙《釋名》:「天,豫司兖冀以舌腹言之,天,顯也,在上高顯也,青徐以舌頭言之,天,坦也。」是其證。)讀如㬎者,祆教之祆是,祆即天字之變。又印度古稱天竺,亦曰身毒,唐曰賢豆,音皆如顯,蓋音之轉也。《說文》於人所習知之字,不訓其誼,第說明其所以然,如「天,下顛也」。「門,聞也」之類是。
白话解释
天,头顶。至高无上,字形由“一、大”构成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從大,「大」即人,而以「」、「
」表示人頭頂之上的地方,是虛構的指示符號。金文與甲文構形同意。戰國文字於「大」上則皆作二橫筆,其中作「
」者,則與隸書、楷書同形。篆文則將大上二橫畫作一筆,然構字之意並無不同。隸書中或有作「
」者,歷來字書皆以為是「天」的古文,金文「天」字另有作「
」者,將其圓筆拉長為橫畫,或許即「
」字之所本。在六書中屬於合體指事。
天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2頁,第3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13頁,第3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33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1頁,第3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1頁,第3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2頁,第2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4頁,第1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5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4頁,第1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1頁,第3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1頁,第3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16頁,第1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998頁【補遺】第16138頁【後編】第18165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3372頁,第2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2頁【崇文】第5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3頁 |
| 17 | 說文新證 | 第40頁,第1字 |
| 18 | 章授筆記 | 第1頁,第3字 |
| 19 | 古字詁林 | 第一冊,第17頁,第1字 |
| 20 | 古字釋要 | 第3頁,第1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