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字详情
山
山字概述
〔山〕字拼音是(shān),部首是山部,总笔画是3画,是独体字。
〔山〕字是独体字,五行属土。
〔山〕字造字法是象形。甲骨文和金文字形,象山峰并立的形状。“山”是汉字的一个部首。本义是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。
〔山〕字仓颉码是U,五笔是MMMM,四角号码是22770,郑码是LL,中文电码是1472,区位码是4129。
〔山〕字的UNICODE是U+5C71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3665,UTF-32:00005C71,UTF-8:E5 B1 B1。
〔山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一级字表中,序号0039,属常用字。
〔山〕字异体字是𡶸、𢇢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寅集中 部首:山部
武英殿刻本: 第731頁,第1字
同文書局本: 第307頁,第1字
標點整理本: 第246頁,第1字
音《廣韻》:所閒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師閒切;《正韻》:師姦切,𡘋與刪音同。《說文》:山,宣也,宣氣散生萬物,有石而高也。【徐曰】象山峰𡘋起之形。《釋名》:山,產也,產萬物者也。《易・說卦》:天地定位,山澤通氣。《書・禹貢》:奠高山大川。《爾雅・釋山》:河南華、河西嶽、河東岱、河北恆、江南衡,是爲五嶽。鄭註:鎮名山,安地德者也。又,《山海經》:山分東西南北中五經,南則自蜀中西南至吳越諸山界;西則自華隂嶓冢以至崑崙積石諸山,今隴西甘肅玉門外,其地也;北則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門諸山,是禹貢冀雍兩州之境也;東則自泰岱姑射沿海諸境,則禹貢靑州齊魯之地也。見讀《山海經》語。
义又,《連山》,古易名。《周禮・春官》:掌三易之法,一曰《連山》。【註】似山之出內氣也。
义又,姓。古烈山氏之後。又,公山,複姓。
音又,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所旃切,音仙。《詩・小雅》「幽幽南山」,叶上干,干音堅。又,孔子〈丘陵歌〉㊟〔孔叢子作〈丘陵歌〉。孔子當為孔叢子之誤〕:喟然迴慮,題彼泰山;鬱確其高,梁甫迴連。〇【按】山在刪韻,古轉聲寒刪先通,則非止叶音矣。
音又,叶疏臻切,音甡。班固〈東都賦〉「吐燄生風,欱野歕山」,叶下振。
义《正字通》:本部與土阜石三部通者,𡘋互見。
卷目:考證・寅集中 部首:山部
愛日堂藏本: 第181頁,第1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645頁,第20字
《爾雅・釋山》河南華,河西嶽,河東岱,河北恆,江南衡,是爲五嶽。《鄭註》鎮名山安地德者也。
謹按是爲五嶽非爾雅原文。鎮名山安地德者也是周禮註非爾雅註。謹將是爲五嶽改作周禮謂之鎮,以起註文。
注解
〔山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寅集中,康熙部首是山部。
〔山〕字拼音是shān,独体字。
〔山〕字造字法是象形。甲骨文和金文字形,象山峰并立的形状。“山”是汉字的一个部首。本义是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。
〔山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shān] ⑴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⑵ 形状像山的⑶ 形容大声⑷ 姓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九下反切所閒切頁碼第305頁,第1字續丁孫
山
宣也。宣气𢿱,生萬物,有石而高。象形。凡山之屬皆从山。
附注按:甲骨文、金文像山峰並立之形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八反切色閑反頁碼第759頁,第6行,第1字述
宣也。宣气散,生萬物,有石而高。象形。凡山之屬,皆從山。
鍇注臣鍇曰:「山出雲雨,所以宣地气。《山海經》曰:『積石之山,萬物無不有。』張華《博物志》曰:『山有水、有石、有金、木、火,故名山,含魄五行具也。』象山峯竝起之形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九下反切所閒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第1747頁,第1字許惟賢第765頁,第1字
宣也。謂能宣𢿱气,生萬物也。
段注九字依《莊子・釋文》訂。𢿱當作𢽳。
有石而高。象形。
段注所閒切。十四部。
凡山之屬皆从山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山、宣,十四部。
白话解释
山,宣发地气。高山宣发地气,散布四方,促生万物,有石崖而高耸。象高峰连绵之形。所有与山相关的字,都采用“山”作边旁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之,像山峰起落的樣子,純屬象形。金文三例,都像山形,只是第一例少了起落到底的線條,第二例中空填實,第三例用下圓上尖的形體表現,都不失為山的模樣。篆文
,應最似金文第三例。字經隸書,體變作
,全據篆文之形,而
則省略山峰下方起落之線,為楷書所沿。以上諸形,都據具體的實象造字。在六書中屬於象形。
山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601頁,第1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759頁,第1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581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388頁,第1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365頁,第7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1313頁,第1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2243頁,第1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4521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1937頁,第1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237頁,第9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377頁,第1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3125頁,第1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9131頁【補遺】第17389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3022頁,第3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782頁【崇文】第3125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1245頁 |
| 17 | 說文新證 | 第721頁,第1字 |
| 18 | 古字詁林 | 第八冊,第208頁,第1字 |
| 19 | 古字釋要 | 第875頁,第5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