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字详情
父
父字概述
〔父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(fù、fǔ),部首是父部,总笔画是4画,是独体字。
〔父〕字是独体字,五行属水。
〔父〕字造字法是指事。甲骨文字形,象右手持棒之形。意思是:手里举着棍棒教子女守规矩的人是家长,即父亲。本义是父亲。
〔父〕字仓颉码是CK,五笔是WQU86,WRU98,四角号码是80400,郑码是OOS,中文电码是3637,区位码是2424。
〔父〕字的UNICODE是U+7236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9238,UTF-32:00007236,UTF-8:E7 88 B6。
〔父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一级字表中,序号0141,属常用字。
〔父〕字反义词是女、子、母,异体字是𠇑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巳集中 部首:父部
武英殿刻本: 第1645頁,第2字
同文書局本: 第690頁,第1字
標點整理本: 第642頁,第33字
音《唐韻》:扶雨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奉甫切,𡘋音輔。《說文》:矩也,家長率敎者,从又舉杖。《釋名》:父,甫也,始生已者㊟〔已當為己形誤。原作:始生己者〕。《書・泰誓》:惟天地萬物父母。《爾雅・釋親》:父爲考,父之考爲王父,王父之考爲曾祖王父,曾祖王父之考爲高祖王父;父之世父、叔父爲從祖祖父,父之晜弟先生爲世父、後生爲叔父,父之從父晜弟爲從祖父,父之從晜弟爲族父。
义又,《詩・小雅》:以速諸父。【傳】天子謂同姓諸侯、諸侯謂同姓大夫,皆曰諸父。
义又,老叟之稱。《史記・馮唐傳》:文帝輦過,問唐曰:父老何自爲郎。
音又,《廣韻》:方矩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匪父切,𡘋音府。《集韻》同「甫」。《廣韻》:男子之美稱。《詩・大雅》:維師尚父。【箋】尚父,呂望也,尊稱焉。〇【按】管仲稱仲父、孔子稱尼父、范增稱亞父,皆倣此。
义又,野老通稱。《戰國策》:田父見之。
义又,《詩・小雅》:祈父。【傳】司馬也。
音又,《春秋・桓十三年》:盟于武父。【註】武父,鄭地。【釋文】音甫,有父字者,皆同甫音。
义又,《廣韻》:漢複姓三氏。孔子弟子宰父黑,漢主父偃,《左傳》宋之公族皇父充石,漢初王父鸞改父爲甫。
音又,《正韻》:防父切,音附 —— 父母。〇【按】父字古無去聲,《正韻》始收入五暮,俗音从之。防父切,父字,誤。
音又,叶扶缶切。蘇轍〈釀酒〉詩:誰來共佳節,但約鄕人父;生理正艱難,一醉陶衰朽。
卷目:考證・巳集中 部首:父部
愛日堂藏本: 第403頁,第1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656頁,第45字
《廣韻》漢複姓。三氏孔子弟子宰父黑,漢主父偃,左傳,宋之公族皇父充石,漢初,王父鸞,改父爲甫。
謹照廣韻原文王父改皇父。
注解
〔父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巳集中,康熙部首是父部。
〔父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fù、fǔ,独体字。
〔父〕字造字法是指事。甲骨文字形,象右手持棒之形。意思是:手里举着棍棒教子女守规矩的人是家长,即父亲。本义是父亲。
〔父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fù] ⑴ 爸爸,母亲的丈夫⑵ 对男性长辈的称呼㈡ [fǔ] ⑴ 老年人⑵ 同“甫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三下反切扶雨切頁碼第89頁,第9字續丁孫
父
異體父
矩也。家長率敎者。从又舉杖。
附注郭沫若《甲骨文字研究》云:「父乃斧之初字。石器時代,男子持石斧(
即石斧之象形)以事操作,故孳乳為父母之父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六反切浮甫反頁碼第244頁,第4行,第1字述
矩也,家長率教者。從又、舉杖。
鍇注臣鍇曰:「指事通論詳矣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三下反切扶雨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458頁,第1字許惟賢第206頁,第5字
巨也。
段注以曡韵釋之。
家長率教者。
段注率同䢦。先導也。經傳亦借父爲甫。
从又舉杖。
段注《學記》曰:夏楚二物。收其威也。故從又舉杖。扶雨切。五部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巨(矩)。渠魁,巨魁。引申為大官,祈父是也,漢亭長亦曰亭父。今稱官曰老爺,爺即父也。
父,家長。引申最大者曰父:尚父、弘父、祈[父]、亭父等是。
巨也。巨=渠魁之渠。引申為大官曰父,如:弘父、尚父、農父、祈父、亭父(漢亭長)。今稱官曰老爺,爺即父也。
巨也。渠魁=巨魁。引申為大官曰祈父。漢亭長亦曰亭父。今稱官曰老爺,爺即父也。
白话解释
父,是规矩的代表,是一家之长,是带领、教育子女的人。字形采用“又”作边旁,像一手举杖教训子女的样子。
字形解说
自甲骨文至篆文,字形都是從又持杖。「又」為手,豎線丨為杖。杖為長條形的木棍,可用以指揮,展現權力。丨只是一個不成文的實像而已。隸書則是變形為「」、「
」交錯,而為楷書所本,從又持杖之構意乃隱而不顯。在六書中屬於合體象形。
父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177頁,第5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248頁,第2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196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120頁,第12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114頁,第4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406頁,第2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695頁,第3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1622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591頁,第3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72頁,第7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120頁,第9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893頁,第2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3441頁【補遺】第16508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1598頁,第2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245頁【崇文】第977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346頁 |
| 17 | 說文新證 | 第200頁,第1字 |
| 18 | 章授筆記 | 第131頁,第4字 |
| 19 | 古字詁林 | 第三冊,第386頁,第1字 |
| 20 | 古字釋要 | 第305頁,第5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