班字详情
班
班字概述
〔班〕字拼音是(bān),部首是王部,总笔画是10画。
〔班〕字是左中右结构,可拆字为“王、𬼀、王”,五行属水。
〔班〕字造字法是会意。从玨,从刀。金文,中间是刀,左右是玉。象用刀割玉。本义是分割玉。
〔班〕字仓颉码是MGILG,五笔是GYTG,四角号码是11114,郑码是CUC,中文电码是3803,区位码是1664。
〔班〕字的UNICODE是U+73ED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9677,UTF-32:000073ED,UTF-8:E7 8F AD。
〔班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一级字表中,序号1774,属常用字。
〔班〕字异体字是𣪂、𤤻、𤦦、𤼬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午集上 部首:玉部
武英殿刻本: 第1749頁,第1字
同文書局本: 第731頁,第19字
標點整理本: 第683頁,第15字
音《廣韻》:布還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逋還切,𡘋音頒。《書・堯典》:班瑞于羣后。
义又,《爾雅・釋言》:班,賦也。【註】謂布與。《書・洪範》:武王既勝殷,邦諸侯,班宗彝。【傳】賦宗廟彝器酒罇賜諸侯。《左傳・襄二十六年》:班荆相與食。【註】班,布也。《公羊傳・僖三十一年》:晉侯執曹伯,班其所取侵地于諸侯。
义又,《博雅》:班,秩序也。《左傳・文六年》:趙孟曰:辰嬴賤班在九人。【註】班,位也。
义又,《集韻》:次也。《左傳・桓六年》:諸侯之大夫戍齊,齊人饋之餼,使魯爲其班。【註】班,次也。
义又,《集韻》:別也。《左傳・襄十八年》:有班馬之聲。【註】班,別也 —— 夜遁馬不相見,故作離別聲也。
义又,徧也。〈晉語〉:車班外內,順以訓之。【註】班,徧也。
义又,揚子《方言》:班,徹列也。北燕曰班,東齊曰徹。《易・屯卦》:乗馬班如。【疏】六四應初,故乗馬也。慮二妨已路㊟〔*慮二妨己路〕,故初時班如旋也。《書・大禹謨》:班師振旅。
义又,雜色也。《禮・王制》:班白者不提挈。【註】雜色曰班。
义又,班班,車聲。《後漢・五行志》:車班班入河閒。
义又,姓。《風俗通》:楚令尹闕班之後。
义又,縣名。《前漢・地理志》:班氏。【註】屬代郡。
义又,班茅,蟲名。《古今注》:藥種有五物,五曰班茅,戎鹽解之。
音又,《集韻》或作辨。《前漢・王莽傳》:辨社諸侯。
义又,《韻會》:通作般。《左傳・成十三年》:鄭公子班自訾求入于大宮。【釋文】班,本亦作般。《前漢・郊祀歌》:先以雨,般裔裔。【註】先以雨,言神欲行,令雨先驅也。般,讀與班同,布也;裔裔,飛流之貌。
音又,《韻補》叶𤰞連切,音鞭。何晏〈景福殿賦〉:光明熠爚,文彩璘班;淸風萃而成響,朝日曜而增鮮。
义《廣韻》俗作𤦦,《正韻》亦作頒、朌。
卷目:考證・午集上 部首:玉部
愛日堂藏本: 第434頁,第2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658頁,第14字
又姓。《風俗通》楚令尹闕班之後。
謹照廣韻所引風俗通,闕班改鬪班。
注解
〔班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午集上,康熙部首是玉部。
〔班〕字拼音是bān,左中右结构,可拆字为玨、。
〔班〕字造字法是会意。从玨,从刀。金文,中间是刀,左右是玉。象用刀割玉。本义是分割玉。
〔班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bān] ⑴ 一群人按次序排成的行列⑵ 工作或学习的组织⑶ 军队编制中的基层单位,在“排”以下。⑷ 工作按时间分成的段落,亦指工作场所⑸ 定时开行( xíng )的⑹ 量词(a。用于人群,如“这~人真能干”;b。用于定时开行的交通运输工具,如“他搭下一~飞机走”)。⑺ 调回或调动(军队)⑻ 古同“斑”,杂色。⑼ 姓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一上反切布還切頁碼第12頁,第7字續丁孫
𤤻
異體班
分瑞玉。从𤤴从刀。
附注朱駿聲《通訓定聲》:「从分省,會意,分亦聲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一反切補蠻反頁碼第57頁,第3行,第2字述
分瑞玉。從玨、刀。
鍇注臣鍇曰:「刀以割制之也。《尚書》曰:『班瑞於群后。』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一上反切布還切古音第十三部頁碼第76頁,第3字許惟賢第32頁,第2字
分瑞玉。
段注《堯典》曰:班瑞于羣后。
从玨刀。
段注會意。刀所以分也。布還切。古音在十三部。讀如文質份份之份。《周禮》以頒爲班。古頒班同部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分古讀奔,班分从班;頒,大頭也,假借。又作辨,《左傳》:「上下以辨」。斑駁之斑,亦是假借。班固之班當作虨(今尹子文乳虎)。 班次之班當作𠔯,《廣雅》有「𤳖」。
古無輕唇,讀分為奔,班、奔相通(?)。班,分瑞玉,引申為分之義,「班分」正作班。作頒,義别;頒,大頭也,假借字。《左傳》「上下以辨」,辨即班字之借。《書》「班瑞于羣后」。(分也)亦作「辨瑞于羣后」。「班剝陸離」之班係借字,正作辬。辬,駁文也;駁文,駁雜之意。俗作斑。 「班固」之班亦是假借,正當作虨(令尹子文乳虎?)。○班布=分。班列,古只作辨,正疑作𠔯,《廣韻》作「𤳖」。
分瑞玉也,引申為「班分」之班。古無輕唇音,讀分如奔。班、分雙聲,故相通。《周禮》以「頒」為「班」,假借字也。頒,大頭也。古「班」與「辨」通用,《左傳》「上下以辨」,辨即班之假借,《書》「班瑞於羣后」亦作「辨瑞於羣后」。 「班布」與「班列」古或作「辨」,正疑作「𠔯」,《廣韻》作「𤳖」。 「班駁陸離」之班正當作「辬」,辬,駁文也;俗作斑。班姓之班正當作虨,虨,令尹子文之後也,因乳虎,故从虍。
白话解释
班,将作为信物的瑞玉切分成两半。字形采用“玨、刀”会义。
字形解说
金文作,由「玨」、「刀」二字構成。從玨(二玉),示玉分為二。從刀,刀從中分玉為二。會二字得分瑞玉之義。戰國文字承自金文,所從「刀」變易失其原形,所從二玉,著其繫繩交叉起毛之形。篆文承自金文。隸書承自篆文,「刀」形變易作「?」,楷書承之,變易作「
」而定體。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。
班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23頁,第5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42頁,第6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54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17頁,第11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14頁,第14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52頁,第2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90頁,第1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233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76頁,第2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10頁,第2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15頁,第14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148頁,第1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1388頁【補遺】第16190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3120頁,第2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43頁【崇文】第169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49頁 |
| 17 | 章授筆記 | 第22頁,第1字 |
| 18 | 古字詁林 | 第一冊,第306頁,第1字 |
| 19 | 古字釋要 | 第52頁,第1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