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字详情
笔
笔字概述
〔笔〕字拼音是(bǐ),部首是⺮部,总笔画是10画。
〔笔〕字是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“𥫗、毛”,五行属木。
〔笔〕字造字法是会意。从竹,从聿。“聿”( yù ),是“笔”的本字,小篆象以手执笔。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,故从竹。简化字“笔”,“从竹从毛”会意,指旧时用的毛笔。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,是六朝时的俗字。也见于《集韵》。本义是毛笔。
〔笔〕字仓颉码是HHQU,五笔是TTFN86,TEB98,四角号码是88714,郑码是MMH,中文电码是4581,区位码是1742。
〔笔〕字的UNICODE是U+7B14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31508,UTF-32:00007B14,UTF-8:E7 AC 94。
〔笔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一级字表中,序号1951,属常用字。
〔笔〕字异体字是筆、𡭩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未集上 部首:竹部
武英殿刻本: 第2101頁,第5字
同文書局本: 第879頁,第8字
標點整理本: 第839頁,第5字
义《集韻》與筆同。詳筆字註。
注解
〔笔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未集上,康熙部首是竹部。
〔笔〕字拼音是bǐ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𥫗、毛。
〔笔〕字造字法是会意。从竹,从聿。“聿”( yù ),是“笔”的本字,小篆象以手执笔。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,故从竹。简化字“笔”,“从竹从毛”会意,指旧时用的毛笔。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,是六朝时的俗字。也见于《集韵》。本义是毛笔。
〔笔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bǐ] ⑴ 写字、画图的工具⑵ 组成汉字的点、横、直、撇、捺等⑶ 用笔写,写作的⑷ 写字、画画、作文的技巧或特色⑸ 像笔一样直⑹ 量词,指钱款⑺ 指散文:“谢玄晖善为诗,任彦升工于~”。随~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三下反切鄙密切頁碼第91頁,第13字續丁孫
筆
秦謂之筆。从聿从竹。
鉉注徐鍇曰:「筆尙便疌,故从聿。」
附注王筠釋例:「《聿部》收『筆』字,與『其』字在《箕部》正同,蓋皆一字也……不以筆為聿之重文者,以音辨之也。經典讀其如姬、如記者多有,而聿、筆異讀,故聿下云:『楚謂之聿,吳謂之不律,燕謂之弗。』筆下云:『秦謂之筆。』其詞相連而及,以見其為一物,而以『謂之』別其為不同音也。」朱駿聲《通訓定聲》:「秦以竹為之,加竹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六反切𥓓乙反頁碼第249頁,第7行,第1字述
秦謂之筆,從聿、竹。
鍇注臣鍇曰:「會意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三下反切鄙密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467頁,第1字許惟賢第210頁,第3字
秦謂之筆。从聿竹。
段注鄙密切。古音在十五部。
白话解释
笔,秦国称之为“笔”。字形采用“聿、竹”会义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之形,像右手拿筆的樣子。由於「」義為右手,有獨立的形、音、義,屬象形,而
只像開叉的筆形,沒獨立的形、音、義,只是個不成文的實象,所以當二者相合成
,應屬合體象形。金文三例,承自甲文之形,僅第二例改以左手拿筆,不影響其音、義。聿在古籍中多被借為語詞,於是就增「竹」為形,以示質料為竹,成了從竹、聿聲的「筆」字。由於原本表義的「聿」字轉為筆字的聲符,而增「竹」為形,只是表示其質料而已。因此,聿聲在此既表聲又示義。隸書、楷書之形,沿自篆文之
以定體。篆文以下諸形,都由竹加兼義的聿聲而成,所以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。
筆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182頁,第1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253頁,第1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200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123頁,第10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117頁,第8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417頁,第1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712頁,第2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1671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607頁,第1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74頁,第2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123頁,第1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911頁,第1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3519頁【補遺】第16523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2510頁,第3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250頁【崇文】第997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354頁 |
| 17 | 說文新證 | 第218頁,第1字 |
| 18 | 古字詁林 | 第三冊,第502頁,第1字 |
| 19 | 古字釋要 | 第317頁,第3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