莩字详情

ㄈㄨˊpiǎoㄆㄧㄠˇ
艹部 共10画 上下结构 U+83A9 CJK 基本汉字
二级汉字通用字

艹部

10画

7

13画 (莩)

上下结构

形声字

AEBF

TBND

EPYA

44407

5457

6119

U 83A9

横、竖、竖、撇、点、点、撇、横撇/横钩、竖钩、横

莩字概述

〔莩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(fú、piǎo),部首是艹部,总笔画是10画

〔莩〕字是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“艹、孚”,五行属木。

〔莩〕字仓颉码是TBND,五笔是AEBF,四角号码是44407,郑码是EPYA,中文电码是5457,区位码是6119

〔莩〕字的UNICODE是U+83A9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33705,UTF-32:000083A9,UTF-8:E8 8E A9。

〔莩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二级字表中,序号4437

〔莩〕字异体字是𠬪

汉字解释

1ㄈㄨˊ

基本解释

芦苇秆里面的薄膜。葭~。

详细解释

名词
1.莩草 rush。禾本科。多年生草本。茎细长,高一米许。叶片扁平,条状披针形。
莩,莩草也。 —— 《说文》张舜徽注:“莩此草生湖地,色淡白,可以盖屋,湖、 湘间平野亦多有之。”
2.植物茎杆里的白膜或种子的外皮。
membrane;
朱实虽先熟,琼莩纵早开,流莺故犹在,争得讳含来。 —— 唐· 李商隐《百果嘲樱桃》
莩甲(种子脱去皮壳而萌发)
3.另见 piǎo。

2piǎoㄆㄧㄠˇ

基本解释

同“”。

详细解释

1.同“” [same as “”]。
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,涂有饿莩而不知发。 —— 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
饿莩(饿死的人)
2.另见 fú。

康熙字典

卷别 :正文・申集上 部首:艸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2477頁,第7

同文書局本: 第1035頁,第11

標點整理本: 第1003頁,第12

唐韻》:芳無切,音孚。前漢・中山靖王傳》:今羣臣非有葭莩之親,鴻毛之重。【註】葭,蘆也;莩者,其𥮉中白皮至薄者也。

又,《爾雅・釋草》:莩,麻母。【註】苴麻盛子者。儀禮・喪服》:小功布衰裳,澡麻帶絰。【註】澡者,治去莩垢,不絕其本也。

又,《唐韻古音》:縛謀反;《集韻》:房尤切,𡘋音浮 —— 草名。

又,《廣韻》:平表切 —— 與殍通。孟子》:野有餓莩,〔疏〕郊野之閒有餓而死者。

又,通摽。王應麟《詩攷》:莩有梅,莩,零落也。前漢・食貨志》作𦭼。詳𦭼字註。

注解

〔莩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申集上,康熙部首是艸部

〔莩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fú、piǎo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艹、孚

〔莩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fú] ⑴ 芦苇秆里面的薄膜 [piǎo] ⑴ 同“殍”。

说文解字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一下反切芳無切頁碼20頁,第4

莩艸也。从艸孚聲。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二反切芳于反頁碼76頁,第2行,第3

莩艸也。從艸孚聲。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一下反切芳無切古音第三部頁碼114頁,第3許惟賢49頁,第10

莩艸也。从艸。孚聲。

段注芳無切。古音在三部。
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
章太炎 (近代)

𦭼𩛞𦭼

餓莩作殍,實即𠬪字,死而倒也,葭莩乃稃(禾皮)之假借。孚,抱也。鷄孚卵者,抱卵也。與稃意近。又[郛]郭(城周也),从孚者。

餓莩之莩(殍)本作𠬪,死而倒也。「葭莩之親」[一],莩,皮也,殆借為稃(禾皮也)。凡从孚聲,皆有皮意,郛、孚是也。

草也。餓莩之莩或作殍,正當作𠬪,餓死曰孚(《孟子》趙注:「《說文》:𠬪,落也。」),「葭莩之親」,莩訓皮,為稃之假借(《說文》:「稃,𥢶也。」「𥢶,穅也。」「穅,穀之皮也。」)。凡从孚字,皆有外皮意,如字孚(莩卵也。鳥抱卵恒以爪)、郛(郭也)、脬(旁光也。《釋名》:「脬,鞄也。」)是。

草也。又音殍,用作「餓莩」字者,乃𠬪字也。○餓莩字當作𠬪;葭莩字當作稃,稃,米皮也,葭莩、稃、郛皆有皮意,孚本義抱也。[一]《漢書•中山靖王勝傳》「非有葭莩之親」,注:「莩,葭里之白皮也。」

莩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36頁,第16字
2陳昌治本第61頁,第1字
3黃侃手批第65頁
4說文校箋第25頁,第18字
5說文考正第22頁,第6字
6說文今釋第76頁,第4字
7說文約注第139頁,第4字
8說文探原第344頁,第3字
9說文集注第117頁,第4字
10說文標整第14頁,第30字
11標注說文第24頁,第8字
12說文注箋第217頁,第3字
13說文詁林第1562頁【補遺】第16216頁
14通訓定聲第1086頁,第1字
15說文義證第64頁【崇文】第253頁
16說文句讀第75頁
17章授筆記第34頁,第5字
18古字詁林第一冊,第422頁,第5字
19古字釋要第70頁,第10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