遁字详情
遁
遁字概述
〔遁〕字拼音是(dùn),部首是辶部,总笔画是12画。
〔遁〕字是半包围结构,可拆字为“辶、盾”,五行属火。
〔遁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辵( chuò ),盾声。本义是逃避。
〔遁〕字仓颉码是YHJU,五笔是RFHP,四角号码是32306,郑码是WPEL,中文电码是6658,区位码是2261。
〔遁〕字的UNICODE是U+9041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36929,UTF-32:00009041,UTF-8:E9 81 81。
〔遁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二级字表中,序号5216。
〔遁〕字的近义词是逃,异体字是循、踲、逡、遯、𠎻、𢝺、𨆛、𨔡、𨔵、𨖡、𨘭、𨘹、𨙆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酉集下 部首:辵部
武英殿刻本: 第3019頁,第4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260頁,第26字
標點整理本: 第1244頁,第24字
音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:徒困切;《正韻》:杜困切,𡘋音鈍。《說文》:遷也。《玉篇》:逃也。《左傳・僖二十八年》:曳柴而遁。
义又,《廣韻》:隱也、去也。《詩・小雅》:勉爾遁思。《後漢・郅惲傳》:南遁蒼梧。
义又,迴避也。《後漢・杜林傳》:上下相遁。【註】謂上下相匿以文避去也。
义又,遁甲。《後漢・方術傳》:推六甲之隂而隱遁也。
音又,《廣韻》:徒損切;《集韻》:杜本切;《正韻》:徒本切,𡘋音囤 —— 義同。
音又,《集韻》:七倫切;《正韻》:詳倫切 —— 𡘋與巡同。《前漢・平當傳》:逡遁有恥。
义又,與逡通。《前漢・賈誼・過秦論》:遁巡不敢進。
义《說文》亦作遯。
卷目:考證・酉集下 部首:辵部
愛日堂藏本: 第730頁,第1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673頁,第18字
《後漢・杜林傳》上下相遁。〔註〕謂上下相匿以文避去也。
謹照原文避去改避法。
注解
〔遁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酉集下,康熙部首是辵部。
〔遁〕字拼音是dùn,半包围结构,可拆字为辶、盾。
〔遁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辵( chuò ),盾声。本义是逃避。
〔遁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dùn] ⑴ 逃避,躲闪⑵ 隐,消失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二下反切徒困切頁碼第53頁,第18字續丁孫
遁
遷也。一曰逃也。从辵盾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四反切徒寸反頁碼第161頁,第1行,第1字述
遷也。一曰逃也。從辵盾聲。
鍇注臣鍇按:《尚書》殷高宗曰:「旣乃遁于荒野。」是「遷于荒野」也,當作此遁。今文《尚書》借遯字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二下反切徒困切古音第十三部頁碼第285頁,第8字許惟賢第128頁,第1字
遷也。
段注此字古音同循。遷延之意。凡逡遁字如此。今之逡巡也。《儀禮》鄭注用逡遁十有一。
一曰逃也。
段注此別一義。以遁同遯。葢淺人所增。
从辵。盾聲。
段注徒困切。十三部。
白话解释
遁,迁徙隐居。一种说法认为,“遁”是“逃”的意思。字形采用“辵”作边旁,“盾”作声旁。
遁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102頁,第8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151頁,第7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127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71頁,第25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66頁,第18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229頁,第2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405頁,第1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1006頁,第2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348頁,第2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41頁,第26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72頁,第5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547頁,第2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2490頁【補遺】第16357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3191頁,第2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154頁【崇文】第613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205頁 |
| 17 | 古字詁林 | 第二冊,第387頁,第1字 |
| 18 | 古字釋要 | 第190頁,第2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