附字详情
附
附字概述
〔附〕字拼音是(fù),部首是阝部,总笔画是7画。
〔附〕字是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“阝、付”或“⻖、付”,五行属土。
〔附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阜,付声。从“阜”( fù ),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。( bù )。本义是小土丘。《说文》:“附娄,小土山也。”。
〔附〕字仓颉码是NLODI,五笔是BWFY,四角号码是74200,郑码是YNDS,中文电码是7096,区位码是2429。
〔附〕字的UNICODE是U+9644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38468,UTF-32:00009644,UTF-8:E9 99 84。
〔附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一级字表中,序号0916,属常用字。
〔附〕字异体字是坿、孚、駙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戌集中 部首:阜部
武英殿刻本: 第3229頁,第3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349頁,第3字
標點整理本: 第1337頁,第11字
音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符遇切,音駙。《玉篇》:依也、近也、著也。《廣韻》:寄附。《集韻》:托也。《易・剝卦》:山附于地。《禮・樂記》:附親萬民也。《周禮・地官・大司徒》:其附于𠛬者,歸于士。【註】附,麗也。《孟子》:附於諸侯曰附庸。
义又,《玉篇》:附,益也。《論語》:季氏富於周公,而求也爲之聚斂而附益之。《前漢・諸侯王表》:設附益之法。【註】封諸侯過限曰附益。〇【按】《說文》附益作坿字,泥。
义又,《廣韻》:姓也。晉有附都。
义又,轉附,山名。《孟子》:吾欲觀於轉附朝儛。
义又,附耳,星名。《史記・天官書》:畢曰罕車,其大星旁小星爲附耳。
义又,高附,國名。《後漢・西域傳》:高附國,在大月氏西南,亦大國也。
义又,附子,藥名。《前漢・外戚傳》:卽擣附子,齎入長定宮。
义又,與祔通。《禮・雜記》:大夫附于士。【註】附,讀爲祔 —— 祔,祭也。
音又,《唐韻》:符又切;《集韻》:扶富切,𡘋音覆。《說文》:附婁,小土山也。又,夏侯惠〈景福殿賦〉:曾櫨外關,榱桷內附;或因勢以連接,或邪詭以盤構。
音又,《集韻》:薄口切,音瓿。《玉篇》附婁,今作培,《集韻》或作㟝㟊。
义又,與胕通。親戚曰肺附。《前漢・劉向傳》:臣幸托肺附。
音又,《集韻》:芳無切,音敷 —— 古孚字,卵孚也。註詳子部四畫。
音又,叶音府。《詩・大雅》:予曰有疏附,予曰有先後,予曰有奔奏,予曰有禦侮。後叶下五反,奏叶宗五反。
卷目:考證・戌集中 部首:阜部
愛日堂藏本: 第792頁,第1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676頁,第33字
《前漢・劉向傳》臣幸托肺附。
謹照原文幸托改幸託。
注解
〔附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戌集中,康熙部首是阜部。
〔附〕字拼音是fù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⻖、付。
〔附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阜,付声。从“阜”( fù ),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。( bù )。本义是小土丘。《说文》:“附娄,小土山也。”。
〔附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fù] ⑴ 另外加上,随带着⑵ 同意,赞同⑶ 捎带:“一男~书至”。⑷ 靠近⑸ 依从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四下反切符又切頁碼第480頁,第28字續丁孫
附
附婁,小土山也。从𨸏付聲。《春秋傳》曰:「附婁無松栢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八反切戶繡切頁碼第1121頁,第3行,第3字述
附婁小土山也。從𨸏付聲。《春秋傳》:「附婁無松柏。」
鍇注臣鍇曰:「今《左傳》作培,假借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四下反切符又切古音第四部頁碼第2934頁,第1字許惟賢第1275頁,第8字
附婁,
段注逗。㬪韵字。
小土山也。
段注《左傳》襄二十四年。子大叔曰:部婁無松柏。杜注。部婁,小阜。服虔曰:喻小國。《風俗通義》引《左傳》釋之曰:言其卑小。部者,阜之類。今齊魯之閒,田中少高卬名之爲部矣。按或作培塿。依許則傳文本作附婁。字从𨸏,其本義也。上蒲口反。下路口反。《玉篇》曰:《說文》以坿爲坿益字,从土。此附作步口切。小土山也。玉裁謂《土部》坿,益也。增益之義宜用之。相近之義亦宜用之。今則盡用附。而附之本義廢矣。
从𨸏。付聲。
段注符又切。按此音非也。當云蒲口切。四部。
《春秋傳》曰:附婁無松柏。
段注《左氏傳》多古文。許所見未誤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附婁,無松柏。附古讀重唇,故又作培,附益當作坿。
古讀重唇,故通借培,坿益。
附婁,古重唇,故又作培(婁)。附益當作坿。
白话解释
附,附婁,小土山。字形采用“左耳旁”(阜),“付”是声旁。《春秋传》有诗句说:“小土山上没有松栢之类的参天大树。”
字形解说
此字始見於篆文。篆文作從阜、付聲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《說文》:「附,付婁,小土山也。从阜、付聲。《春秋》傳曰:『附婁無松柏。』」段注:「《左傳》杜注:『部婁,小阜。』服虔曰:『喻小國。』《風俗通義》引《左傳》釋之曰:『言其卑小。』玉裁謂,土部『坿,益也。』增益之義宜用之,相近之義亦宜用之。今則盡用附,而附之本義廢矣。」隸、楷以後字形均承篆文不變。
附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952頁,第13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1230頁,第1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912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642頁,第9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572頁,第3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2130頁,第4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3553頁,第2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7133頁,第2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3036頁,第2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381頁,第11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617頁,第10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5091頁,第1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13971頁【補遺】第18095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1466頁,第3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1274頁【崇文】第5093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2103頁 |
| 17 | 章授筆記 | 第599頁,第6字 |
| 18 | 古字詁林 | 第十冊,第819頁,第1字 |
| 19 | 古字釋要 | 第1319頁,第6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