令字详情
令
令字概述
〔令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(líng、lǐng、lìng),部首是人部,总笔画是5画。
〔令〕字是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“亽、龴”或“亼、龴”,五行属火。
〔令〕字造字法是会意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是集聚的“集”;下面是“人”,象跪在那里听命。从集从人,表示集聚众人,发布命令。本义是发布命令。
〔令〕字仓颉码是OINI,五笔是WYCU,四角号码是80302,郑码是ODW,中文电码是0109,区位码是3378。
〔令〕字的UNICODE是U+4EE4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0196,UTF-32:00004EE4,UTF-8:E4 BB A4。
〔令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一级字表中,序号0282,属常用字。
〔令〕字异体字是聆、令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子集中 部首:人部
武英殿刻本: 第206頁,第2字
同文書局本: 第93頁,第12字
標點整理本: 第18頁,第8字
音《集韻》、《正韻》𡘋力正切,零去聲 —— 律也,法也,吿戒也。《書・囧命》:發號施令,罔有不臧。《禮・月令》:命相布德和令。《周禮・秋官》:士師掌士之八成,四曰犯邦令,五月撟邦令㊟〔原文作「五曰撟邦令」,「月」為「曰」之訛〕。
义又,三令。《前漢・宣帝紀》:令有先後,有令甲、令乙、令丙。
义又,縣令。漢法,縣萬戸以上爲令,以二爲長。
义又,時令。月令,所以紀十二月之政。
义又,善也。《詩・大雅》:令聞令望。《左傳・成十年》:忠爲令德,非其人猶不可,况不令乎。
义又,姓。
音又,《集韻》:郎丁切;《正韻》:離呈切,𡘋音零 —— 厮役曰使令。
义又,丁令,地名。見《前漢・張湯傳》。或作丁零。又,令狐,亦地名。
义又,令狐,複姓。
义又,《詩・齊風》:盧令令。【註】盧,田犬;令令,犬頜下環聲。
义又,與鴒通。《詩・小雅》「脊令在原,兄弟急難」,卽鶺鴒鳥。
义又,令適,甓也。與瓴甋同。
音又,《集韻》:郎定切,音笭 —— 令支,縣名,在遼西。
音又,《廣韻》:力延切。《集韻》:陵延切,𡘋音連 —— 亦縣名。《前漢・地理志》:金城郡有令居縣。
音又,《集韻》:盧景切,音領 —— 官署之長。
音又,叶呂張切,音良。韓愈〈谿堂〉詩「凡公四封,既富以强;謂公吾父,孰違公令」,叶下邦。
义《說文》載卩部,从亼、从卩,發號也。【徐曰】亼卽集字,亼而爲之節制,會意。
卷目:考證・子集中 部首:人部
愛日堂藏本: 第29頁,第2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637頁,第23字
又縣令。漢法,縣萬戸以上爲令,以二爲長。
謹照漢書以二改以下。
注解
〔令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子集中,康熙部首是人部。
〔令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líng、lǐng、lìng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亼、龴、;、亽、龴。
〔令〕字造字法是会意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是集聚的“集”;下面是“人”,象跪在那里听命。从集从人,表示集聚众人,发布命令。本义是发布命令。
〔令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líng] ⑴ 〔~狐〕a.古地名,在今山西省临猗县一带;b.复姓。㈡ [lǐng] ⑴ 量词,印刷用的原张平版纸五百张为一令。㈢ [lìng] ⑴ 上级对下级的指示⑵ 古代官名⑶ 使,使得⑷ 时节⑸ 美好,善⑹ 敬辞,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⑺ 短的词调( diào ),散曲中不成套的曲(多用于词调、曲调名)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九上反切力正切頁碼第300頁,第2字續丁孫
令
異體令
發號也。从亼、卪。
鉉注徐鍇曰:「號令者,集而爲之。卪,制也。」
附注按:甲骨文、金文令、命同字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七反切力聘反頁碼第748頁,第2行,第1字述
發號也。從亼、卪。
鍇注臣鍇曰:「號令者集而爲之節制,會意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九上反切力正切古音第十二部頁碼第1720頁,第1字許惟賢第753頁,第1字
發號也。
段注《号部》曰:號者,嘑也。《口部》曰:嘑者,號也。發號者,發其號嘑以使人也。是曰令。《人部》曰:使者。令也。義相轉注。引伸爲律令,爲時令。詩箋曰:令,善也。按詩多言令。毛無傳。古文尚書言靈。見《般庚》、《多士》、《多方》。《般庚・正義》引《釋詁》。靈,善也。葢今本《爾雅》作令,非古也。凡令訓善者,靈之假借字也。
从亼卪。
段注號嘑者招集之卪也。故从亼卪會意。力正切。古音在十二部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訓善乃靈之假借。
从亼卩,合卩也。古以卩為印,故必相合卩,乃施行也。
訓善者=靈。
訓善者,乃靈之假字也。
白话解释
令,发号。字形采用“亼、卪”会义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作,由
、
構成。
,
的省體。亯、義為宗廟大室。
像「人」跪坐之形。人聲,注明音讀,兼表義。會合二字,表示受冊命於宗廟大室。金文承之。戰國文字二例,前者下體人形變異,增益二畫冗筆;後者下體人形變異。篆文承之戰國文字第二例,下體變作「
」,《說文》誤解為「卩(ㄐㄧㄝˊ jié)」。隸書承之。楷書沿之,下體變作「
」而定體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。
令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589頁,第2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747頁,第1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570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382頁,第5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359頁,第4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1293頁,第1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2216頁,第1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4465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1911頁,第1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233頁,第10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372頁,第2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3086頁,第1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9014頁【補遺】第17364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3343頁,第4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772頁【崇文】第3085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1225頁 |
| 17 | 說文新證 | 第710頁,第1字 |
| 18 | 章授筆記 | 第377頁,第2字 |
| 19 | 古字詁林 | 第八冊,第102頁,第1字 |
| 20 | 古字釋要 | 第861頁,第4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