振字详情
振
振字概述
〔振〕字拼音是(zhèn),部首是扌部,总笔画是10画。
〔振〕字是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“扌、辰”,五行属火。
〔振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手,辰声。本义是赈济;救济。
〔振〕字仓颉码是QMMV,五笔是RDFE,四角号码是51032,郑码是DGH,中文电码是2182,区位码是5381。
〔振〕字的UNICODE是U+632F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5391,UTF-32:0000632F,UTF-8:E6 8C AF。
〔振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一级字表中,序号1786,属常用字。
〔振〕字异体字是𢈫、𤚨、𤚾、𤚿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卯集中 部首:手部
武英殿刻本: 第1031頁,第13字
同文書局本: 第431頁,第28字
標點整理本: 第378頁,第9字
音《唐韻》:章刃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之刃切,𡘋音震。《說文》:舉救也。《增韻》:拯也。《易・蠱象》:君子以振民育德。【註】濟民養德也。《禮・月令》:振乏絕。《前漢・元帝紀》:振業貧民。【註】振起之,令有作業。
义又,《說文》:一曰奮也。《廣韻》:裂也。又,動也。《易・恆卦》:振恆。《禮・月令》:孟春蟄蟲始振。《周禮・春官・大祝》:辨九祭,五曰振祭。【註】至祭之末,但擩肝鹽中振之,謂將食者既擩,必振乃祭也。《爾雅・釋言》:振,訊也。【註】當作迅。謂奮迅。
义又,同「震」。《戰國策》:燕王振怖大王之威。《史記・五帝紀》:振驚朕衆。
义又,整也。《禮・曲禮》:振書端,書於君前。【疏】振,拂去塵也,臣不豫愼,將文書簿領於君前,臨時乃拂整也。
义又,發也。《左傳・文十六年》:振廩同「食」。《莊子・田子方》:是必有以振我也。
义又,收也。《禮・中庸》:振河海而不洩。《孟子》:金聲而玉振之也。《周禮・夏官・大司馬》中春敎振旅。【註】兵入收衆專於農也。〇【按】書傳云:振旅言整衆。
义又,止也。《詩・小雅》:振旅闐闐。【箋】戰止將歸。又,振旅伐鼓。振,猶止也。
义又,《爾雅・釋言》:振,古也。《詩・周頌》:振古如兹。【箋】振亦古也。
义又,鳥羣飛貌。《詩・周頌》:振鷺于飛。
义又,州名。《寰宇記》:瓊州府有崖州,唐武德五年攺振州。
音又,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類篇》、《韻會》𡘋之人切,音眞 —— 厚也。《詩・周南》:宜爾子孫振振兮。【傳】仁厚也。【又】振振公子。【傳】信厚也。
义又,盛貌。《左傳・僖五年》:均服振振。
音又,上聲。《集韻》、《正韻》𡘋止忍切,音軫 —— 與袗通,襌也。《禮・玉藻》:振絺綌,不入公門。
音又,叶諸延切,音旃。𨻰琳〈柳賦〉:救斯民之絕命,擠山岳之隕顚;匪神武之勤恪,幾踣斃之不振。
注解
〔振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卯集中,康熙部首是手部。
〔振〕字拼音是zhèn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扌、辰。
〔振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手,辰声。本义是赈济;救济。
〔振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zhèn] ⑴ 搬动,挥动⑵ 奋起,兴起⑶ 古同“赈”,救济。⑷ 古同“震”,威震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二上反切章刃切頁碼第404頁,第22字續丁孫
振
舉救也。从手辰聲。一曰奮也。
附注邵瑛羣經正字:「案:此即俗賑濟之本字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三反切章信反頁碼第971頁,第3行,第1字述
舉救也。從手辰聲。一曰奮也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二上反切章刃切古音第十三部頁碼第2412頁,第2字許惟賢第1048頁,第3字
舉救之也。
段注之字依《韵會》補。諸史籍所云振給,振貣是其義也。凡振濟當作此字。俗作賑,非也。《匡謬正俗》言之詳矣。
从手。辰聲。
段注章刃切。十三部。
一曰奮也。
段注此義則與震略同。《采芑》傳曰:入曰振旅。振鷺傳曰:振振,羣飛皃。《七月》傳曰:沙雞羽成而振訊之。皆此義。麟止,殷其雷傳曰:振振,信厚也。則此義之引申。葢未有不信厚而能奮者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振濟當從此。
本誼當作奮。舉救之也,乃挋之借。
振給⊙、振⊙饑,不當作賑。賑,富也。義剔。
振濟。賑,富也。
白话解释
振,托举救援陷落者。字形采用“手”作边旁,采用“辰”作声旁。一种说法认为,“振”是“奋起”的意思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從辵、䢅聲,或以為即「振」字。篆文從手、辰聲。隸書、楷書同篆文。「振」從「手」為義符,表示是手部的動作;從「辰」為聲符,有兼義的功能,依《說文》,「辰」字的本義為「震也」,引申有「動、起」的意思,「振」的「救濟、救助、奮發、震撼」也都有「動、起」的意思,二者含義接近,因此「振」從「辰」聲有兼義功能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。
振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798頁,第15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1021頁,第1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767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532頁,第14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479頁,第6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1762頁,第1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2976頁,第1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5955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2559頁,第1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318頁,第7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510頁,第5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4228頁,第1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11866頁【補遺】第17810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3173頁,第1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1054頁【崇文】第4213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1737頁 |
| 17 | 章授筆記 | 第500頁,第1字 |
| 18 | 古字詁林 | 第九冊,第677頁,第1字 |
| 19 | 古字釋要 | 第1119頁,第5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