游字详情
游
游字概述
〔游〕字拼音是(yóu),部首是氵部,总笔画是12画。
〔游〕字是左中右结构,可拆字为“氵、斿”,五行属水。
〔游〕字仓颉码是EYSD,五笔是IYTB,四角号码是38147,郑码是VSMY,中文电码是3266,区位码是5146。
〔游〕字的UNICODE是U+6E38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8216,UTF-32:00006E38,UTF-8:E6 B8 B8。
〔游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一级字表中,序号2766,属常用字。
〔游〕字的近义词是逛,异体字是㳺、旒、汓、遊、𠾈、𣸯、𨒣、𨒰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巳集上 部首:水部
武英殿刻本: 第1515頁,第6字
同文書局本: 第635頁,第14字
標點整理本: 第582頁,第19字
音《唐韻》:以周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夷周切,𡘋音猷 —— 水名。《水經注》:淮水於淮浦縣枝分,北爲游水。
义又,浮行也。《爾雅・釋水》:順流而下曰遡游。《詩・秦風》:遡游從之。
义又,《周禮・天官》:閽人,王宮每門四人,囿游亦如之。【註】游,離宮也。
义又,《管子・首憲篇》:分理以爲十游,游爲之宗。
义又,《尚書考靈曜》:地有四游,常動而人不知。
义又,玩物適情之意。《禮・少儀》:少依于德㊟〔士依于德〕,游於藝。
义又,閒曠也。《禮・王制》:無游民。
义又,自適貌。《詩・小雅》:愼爾優游。
义又,枝葉扶疏貌。《詩・鄭風》:隰有游龍。【傳】龍,紅草也〔箋〕游,猶放縱也 —— 言紅草放縱枝葉于隰中。
音又,《集韻》:徐由切,音囚 —— 義同。
音又,《集韻》、《正韻》𡘋力求切,音留 —— 旌旗之旒也。本作斿,亦作旒。《左傳・桓二年》:鞶、厲、游、纓。
义又,九游,星也。《史記・天官書》:九游九星,在玉井西南。
音又,《韻補》叶延知切,音移。司馬相如〈上林賦〉:拖蜺旌,靡雲旗;前皮軒,後道游。
音又,叶衣虛切,音於。萬震《南州異物志・贊》:合浦之人,習水善游;上視層潭,如猿仰株。
卷目:考證・巳集上 部首:水部
愛日堂藏本: 第373頁,第3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655頁,第24字
《禮・少儀》少依于德,游於藝。
謹照原文少改士。于改於。
注解
〔游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巳集上,康熙部首是水部。
〔游〕字拼音是yóu,左中右结构,可拆字为氵、斿。
〔游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yóu] ⑴ 人或动物在水里行动⑵ 从容地行走⑶ 〈书〉交往,来往⑷ 不固定⑸ 河流的一段⑹ 姓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七上反切以周切頁碼第220頁,第8字續丁孫
游
旌旗之流也。从㫃汓聲。
𨒰
異體𨓎
古文游。
附注商承祚《殷虛文字》:「从子執旗,全為象形。从水者,後來所加,于是變象形為形聲矣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三反切延秋反頁碼第561頁,第4行,第1字述
旌旗斿也。從㫃汓聲。汓,古文泅。
鍇注臣鍇曰:「旌旗邊所綴也。《爾雅》曰:『練斿九。』《春秋公羊》曰:『若贅斿。』又敖斿也。」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561頁,第5行,第1字述
古文。
鍇注臣鍇曰:「,古文子字,葢從古文汓省,此正敖游字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七上反切以周切古音第三部頁碼第1242頁,第4字許惟賢第545頁,第8字
旌旗之流也。
段注流宋刊本皆同。《集韵》、《類篇》乃作旒。俗字耳。旗之游如水之流。故得偁流也。大常十有二游。旂九游。旟七游。旗六游。旐四游。《周禮》。王建大常。十有二游。上公建旂。九游。侯伯七游。子男五游。孤卿建旜。大夫士建物。其游各視其命之數。《禮緯》含文嘉云:天子之旗九仞十二旒曳地。諸侯七仞九旒齊軫。卿大夫五仞七旒齊較。士三仞五旒齊首。皆不言其命數。未可信。旗之正幅爲縿。游則屬焉。節服氏。六人維王之大常。注。王旌十二旒。㒳㒳以縷綴連。旁三人持之。然則旗之制。游屬於㒳旁。十二游者,一旁六游。九游,則㒳旁一四一五。巳下可知也。曳地,齊軫皆謂游。其正幅之長。《爾雅》曰:旐長㝷。餘未聞。游亦曰旓。楊雄賦有此字。《大人賦》作髾游。《周禮》省作斿。引伸爲凡垂流之偁。如《弁師》說冕弁之斿是。又引伸爲出游,嬉游。俗作遊。
从㫃。汓聲。
段注以周切。三部。此字省作斿。俗作旒。《集韵》云:斿亦作㫍。按此說必有據。上文㫍篆與此同義。而居非其次。當移此下。正之曰:游或作㫍。
𨒰,古文游。
段注从辵者,流行之義也。从㜽者,汓省聲也。俗作遊者,合二篆爲一字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冕游今當作瑬。因旗之飄蕩乃假為遨。
旌旗飄荡也,引申為敖游。冕游=瑬。
冕游當作瑬。因旗之飄蕩乃引申作敖游字。
白话解释
游,旌旗末端的旖旎流苏。字形采用“”作边旁,采用“汓”作声旁。
,是古文写法的“游”。
字形解说
甲文作斿,像子執旗之形,乃為游之初文。金文作、戰國文字作
及篆文之字形皆係從水、斿聲,惟金文所從旗幟之
略有形變。從水,表示像水一般流動;斿聲,表示音讀,也表示旗幟下緣的垂飾的意思,是斿的後起字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。金文作
、戰國文字作
者,乃斿之形變,《說文》古文作
,則係斿之訛變。隸變作
、
,楷定作游。
游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433頁,第5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558頁,第4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428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280頁,第5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268頁,第10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966頁,第2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1660頁,第2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3559頁,第2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1426頁,第2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171頁,第10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276頁,第9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2245頁,第3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6918頁【補遺】第17031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1027頁,第3字 |
| 15 | 通訓定聲 | 第1028頁,第2字 |
| 16 | 說文義證 | 第585頁【崇文】第2337頁 |
| 17 | 說文句讀 | 第894頁 |
| 18 | 章授筆記 | 第287頁,第4字 |
| 19 | 古字詁林 | 第六冊,第465頁,第4字 |
| 20 | 古字釋要 | 第665頁,第2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