滯字详情
滯
滯字概述
〔滯〕字拼音是(zhì),部首是氵部,总笔画是14画。
〔滯〕字是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“氵、帶”。
〔滯〕字造字法是形聲。从水,帶聲。本义是水流不暢。
〔滯〕字仓颉码是EKPB,五笔是IAQH,四角号码是34127,郑码是VEWL。
〔滯〕字的UNICODE是U+6EEF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8399,UTF-32:00006EEF,UTF-8:E6 BB AF。
〔滯〕字异体字是䠠、墆、洔、滞、蹛、𨘛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巳集上 部首:水部
武英殿刻本: 第1533頁,第23字
同文書局本: 第643頁,第29字
標點整理本: 第591頁,第25字
音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𡘋直例切,音彘。《說文》:凝也。〈周語〉:震雷出滯。
义又,積也。〈魯語〉:敢吿滯積,以紓執事。
义又,漏也。《詩・小雅》:此有滯穗。
义又,《周禮・地官・廛人》:凡珍異之有滯者,斂而入于膳府。【疏】謂沈滯不售者。
义又,《左傳・成十八年》:晉悼公命百官振廢滯。
音又,《集韻》:尺制切,音摯 —— 音敗不和也。或作懘,亦作慸、𢤔。
音又,丑例切,音跇 —— 水灑散貌。
音又,《韻補》叶直帶切,音與𦤧近。《楚辭・九章》:乗舲船余上沅兮,齊吳榜以擊汰;船容與而不進兮,淹回水以凝滯。
注解
〔滯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巳集上,康熙部首是水部。
〔滯〕字拼音是zhì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氵、帶。
〔滯〕字造字法是形聲。从水,帶聲。本义是水流不暢。
〔滯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zhì] ⑴ 凝積,不流通,不靈活⑵ 遺落:“此有~穗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一上反切直例切頁碼第372頁,第19字續丁孫
滯
凝也。从水帶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一反切直例反頁碼第911頁,第7行,第1字述
凝也。從水帶聲。
鍇注臣鍇按:《楚辭》:「聖人不凝滯於物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一上反切直例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2234頁,第3字許惟賢第972頁,第5字
凝也。
段注凝俗冰字。《周禮・廛人》。凡珍異之有滯者。鄭司農云:貨物沈滯於廛中不決,泉府貨之滯於民用者。故書滯爲癉。杜子春云:癉當爲滯。
从水。帶聲。
段注直例切。十五部。
白话解释
滞,水不流动。字形采用“水”作边旁,“带”是声旁。
字形解说
此字始見於篆文。篆文之字形從水,表示與水相關;帶聲,表示音讀。隸變作、楷定作滯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規範字作「滞」。
滯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737頁,第9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942頁,第6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710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488頁,第2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444頁,第20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1627頁,第2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2763頁,第1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5518頁,第2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2378頁,第1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293頁,第29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470頁,第12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3936頁,第1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11073頁【補遺】第17682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2618頁,第1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977頁【崇文】第3905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1590頁 |
| 17 | 古字詁林 | 第九冊,第190頁,第2字 |
| 18 | 古字釋要 | 第1037頁,第4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