叓字详情
叓
叓字概述
〔叓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(shì、lì),部首是又部,总笔画是7画。
〔叓〕字是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“𰀉、又”。
〔叓〕字仓颉码是JLE,五笔是GKHC,四角号码是50407,郑码是AJIX。
〔叓〕字的UNICODE是U+53D3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1459,UTF-32:000053D3,UTF-8:E5 8F 93。
〔叓〕字异体字是事、吏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子集下 部首:又部
武英殿刻本: 第385頁,第13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65頁,第36字
標點整理本: 第96頁,第21字
义《玉篇》:古文事字。註見亅部七畫。
注解
〔叓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子集下,康熙部首是又部。
〔叓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shì、lì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𰀉、又。
〔叓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shì] ⑴ 同“事”。㈡ [lì] ⑴ 同“吏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一上反切力置切頁碼第1頁,第6字續丁孫
叓
異體吏
治人者也。从一从㕜,㕜亦聲。
鉉注徐鍇曰:「吏之治人,心主於一,故从一。」
附注按:古文字事、使、史、吏本為一字,後分化。
附注《說文新證》:「『吏』字的造字本義,係於『史』字豎畫的上端分作兩叉形,作為指事字的標志,以別於史,而仍以『史』字為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一反切連致反頁碼第23頁,第1行,第1字述
治人者也。從一,從史,史亦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吏之理人,心主於一也,書曰:『克肩一心。』史者,爲君之使也。凡言亦聲,備言之耳,義不主於聲,會意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一上反切力置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3頁,第2字許惟賢第2頁,第1字
治人者也。
段注治與吏同在第一部。此亦以同部曡韵爲訓也。
从一。从史。
段注此亦會意也。天下曰从一大。此不曰从一史者。吏必以一爲體。以史爲用。一與史二事。故異其詞也。史者,記事者也。
史亦聲。
段注凡言亦聲者,會意兼形聲也。凡字有用六書之一者。有兼六書之二者。力置切。一部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漢人書辦稱史,今稱吏。古人唯官稱吏。吏、史音近,故轉史為吏。
初惟有武官,至後有文官,乃掌冊史,故从史。
古惟官稱史。掌書者,古謂之史,《周禮》之府史胥徒是也。漢時猶然。不知何時從稱為吏。今之書辦皆稱吏矣。初唯有武官,至後有文官,入掌冊史,故[从史]。
吏必有奏記,故从一从史。史,記事者也。古惟官稱史,掌言者謂之史,《周官》府史胥徒(今謂之書辦)是。漢世猶然(如「尚書令史十八人二百石主事」等是),今則抄胥皆稱吏矣。
白话解释
吏,管治百姓的人。字形采用“一、史”会义,“史”同时也是声旁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史、吏同源,都是從又持中,為求二者在使用上有所區別,於是吏字所從中字乃取分叉之形作,而分化出「
」字。金文、戰國文字又從二叉形演變為三叉形,而篆文則調整吏字構形方式,改為從一、史聲,為隸書、楷書所相承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。
吏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2頁,第5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14頁,第2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33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1頁,第5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1頁,第5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3頁,第1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5頁,第1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8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5頁,第1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1頁,第5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1頁,第5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18頁,第1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1005頁【補遺】第16140頁【補編】第14867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669頁,第2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3頁【崇文】第9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4頁 |
| 17 | 說文新證 | 第42頁,第1字 |
| 18 | 章授筆記 | 第2頁,第2字 |
| 19 | 古字詁林 | 第一冊,第31頁,第1字 |
| 20 | 古字釋要 | 第5頁,第1字 |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三下反切鉏史切頁碼第91頁,第1字續丁孫
𠭏
異體叓、事
職也。从㕜,𡳿省聲。
𠭆
古文事。
附注按:古文字事、使、史、吏本為一字,後分化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六反切側字反頁碼第248頁,第2行,第1字述
職也。從㕜,之省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亦取於正也。」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248頁,第2行,第2字述
古文事。
鍇注臣鍇曰:「此則之字不省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三下反切鉏史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464頁,第4字許惟賢第209頁,第4字
職也。
段注㬪韵。職,記微也。古假借爲士字。《鄭風》曰:子不我思。豈無他事。毛曰:事,士也。今本依傳改經。又依經改傳。而此傳不可通矣。
从史。𡳿省聲。
段注鉏史切。一部。
古文事。
段注鍇曰:此則之不省。
白话解释
事,当差。字形采用“史”作边旁,声旁“屮”是“止”的省略。,这是古文写法的“事”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二例,前者作,像從又,持獵叉之形;後者作
,所持乃獵叉之省形。金文承前例,上體伸出。戰國文字之形承自金文,上體末端左折,中路叉體增一橫畫。篆文之形承自金文;古文上體與「又」分開,中路叉體變作「
」形。隸書之形承自篆文,而曲筆變作直筆。楷書沿之隸書之形,中豎筆下端鉤起以定體。在六書中屬於合體象形。案:古文事、吏、史同源,甲文第二例,隸定或作「史」。金文隸定或作「吏」。三字古文疊韻,義亦相通。「事」引申而為「史」事、「吏」職。有學者以為「事」、「吏」同字,均為「史」的分化字。「史」字上端加一「
」形為分化符號(《甲骨文字釋林》,P.446),可備一說。
事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180頁,第3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251頁,第6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199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123頁,第3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117頁,第1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414頁,第1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708頁,第1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1660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603頁,第1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73頁,第8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122頁,第7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906頁,第1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3502頁【補遺】第16520頁【後編】第14856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633頁,第1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249頁【崇文】第993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352頁 |
| 17 | 說文新證 | 第214頁,第1字 |
| 18 | 古字詁林 | 第三冊,第481頁,第1字 |
| 19 | 古字釋要 | 第315頁,第1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