施字详情
施
施字概述
〔施〕字拼音是(shī),部首是方部,总笔画是9画。
〔施〕字是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“方、㐌”,五行属金。
〔施〕字仓颉码是YSOPD,五笔是YTBN,四角号码是08212,郑码是SYMY,中文电码是2457,区位码是4209。
〔施〕字的UNICODE是U+65BD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6045,UTF-32:000065BD,UTF-8:E6 96 BD。
〔施〕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一级字表中,序号1634,属常用字。
〔施〕字异体字是䙾、𠆹、𠇜、𠤒、𢒃、𢻩、𢻫、𢻱、𢼉、𢼊、𢼘、𦭇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卯集下 部首:方部
武英殿刻本: 第1150頁,第5字
同文書局本: 第482頁,第1字
標點整理本: 第430頁,第8字
音《唐韻》:式支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商支切;《正韻》:申支切,𡘋音詩。《說文》:旗貌。齊樂施字子旗,知施者旗也。【註】徐鍇曰:旗之逶迤。一曰設也。《書・益稷》:以五采彰施于五色。
义又,《詩・邶風》:得此戚施。【傳】戚施,不能仰者。【箋】戚施,面柔下人以色,故不能仰也。
音又,《詩・王風》:將其來施施。【傳】施施,難進之意。【箋】施施,舒行伺閒,獨來見已之貌。【釋文】施如字。《孟子》:施施從外來。【趙岐註】施施,猶扁扁,喜悅之貌。【音義】丁如字,張音怡。
义又,《周禮・天官・內宰》:施其功事。【註】施,猶賦也。
义又,《禮・祭統》:施于蒸彝鼎。【註】施,猶著也。
义又,〈晉語〉:秦人殺冀芮而施之。【註】施,陳其尸也。
义又,《玉篇》:張也。《增韻》:用也、加也。
义又,姓。《左傳・桓九年》:施父。【註】魯大夫。《禮・雜記》:孔子曰:吾食於少施氏而飽。【註】少施氏,魯惠公子,施父之後。
音又,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施智切,音翅 —— 惠也、與也。《易・乾卦》:德施普也。【又】雲行雨施。《禮・曲禮》:太上貴德,其次務施報。《左傳・僖二十四年》:報者倦矣,施者未厭。【註】施,功勞也。《增韻》:凡施設之施,平聲;施與之施,𡘋平、去通押。
音又,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以豉切,音易。《詩・周南》:葛之覃兮,施于中谷。【傳】施,移也。
义又,《詩・大雅》:施于孫子。【箋】施,猶易也、延也。
义又,《儀禮・喪服》:絕族無施服。【註】在旁而及曰施。
音又,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賞是切,詩上聲 —— 捨也、攺易也。通作弛。《周禮・天官・少宰》:治其施舍。【註】施舍,不給役者也。《論語》:君子不施其親。【何晏註】施,易也。不以他人之親易己之親。《後漢・光武紀》:將衆部施𠛬屯北邊。【註】施,讀曰弛;弛,解也。
音又,《集韻》:余支切,音移 —— 㢮,或作施。《史記・衞綰傳》:劒人之所施易。【註】施,讀曰移。
音又,《史記・賈生傳》:庚子日施兮。【註】施,矢遺反。《索隱》曰:施,猶西斜也。
音又,《韻補》叶詩戈切。漢高祖〈戚夫人歌〉:橫絕四海,又可奈何;雖有矰繳,尚安所施。
注解
〔施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卯集下,康熙部首是方部。
〔施〕字拼音是shī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方、㐌。
〔施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shī] ⑴ 实行⑵ 用上,加工⑶ 给予⑷ 姓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七上反切式支切頁碼第220頁,第4字續丁孫
施
旗皃。从㫃也聲。亝欒施字子旗,知施者旗也。
附注王筠句讀:「旗皃,謂旖施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三反切申而反頁碼第560頁,第7行,第2字述
旗皃。從㫃也聲。齊欒施字子旗,知施者旗。
鍇注臣鍇曰:「旗之逶迤也,臣鍇按《白虎通》:古人爲字,使人聞其字則知其名,率皆如此。許愼言欒施知施字訓旗,所以字子旗也。孔子弟子巫馬施亦字子旗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七上反切式支切古音第十七部頁碼第1242頁,第1字許惟賢第545頁,第5字
旗旖施也。
段注《大人賦》說旌旗曰:又旖旎以招搖。施字俗改爲旎。从尼聲。殊失音理。
从㫃。也聲。
段注式支切。古音在十七部。按經傳叚此爲𢾭𢻱字。𢻱之形,施之本義俱廢矣。《毛傳》曰:施,移也。此謂施卽延之叚借。《大雅》。施于條枚。呂氏《春秋》、《韓詩外傳》、《新序》(見黃琬傳注)皆引作延。《上林賦》。貤丘陵。下平原。司馬彪曰:貤,延也。按貤丘陵與詩施中谷,施條枚同。貤亦延之叚借。
𠫼欒施字子旗。
段注見《左氏傳》。孔子弟子巫馬施亦字子旗。
知施者旗也。
段注自叚施爲𢻱。而施从㫃之意隱矣。故明之。此二篆各本轉寫譌舛。據全書連綿字通例更正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《漢書》「首施兩端」(施、柁、𩉺等之假字。首尾兩端),首施或作首𢻱。
魯公子尾字施父,施乃柂字,尾後也。《左傳》「施公孫有山氏」、「施邢矦」,《莊子》:「萇弘施」,皆借為夷。施,夷音近。
旗旖施也,旖施即旖旎也,施展=𢻱展,姓施者亦是假借(?)施=柁,又訓尾。《漢書》:「首施兩端」皆即柁、𩉺等字之借,馬尾革曰𩉺。
《漢書》「首施(尾也)兩端」,字當係柁、𩉺之假字。魯公子尾字施父=柁、𩉺。施邢矦=夷。
白话解释
施,旗帜飘动的样子。字形采用“”作边旁,“也”作声旁。齐国欒施字子旗,由此可知施是旗。
字形解说
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,從㫃、也聲。「㫃」為旌旗,作為形符,表示義與旗幟有關;「也」為女陰,於此作為不示義的聲符,表示音讀。篆文、隸書與楷書,構形俱與戰國文字同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
施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433頁,第1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557頁,第8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428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280頁,第1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268頁,第6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965頁,第3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1659頁,第1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3557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1425頁,第3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171頁,第6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276頁,第5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2243頁,第2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6913頁【補遺】第17030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1930頁,第3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584頁【崇文】第2333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893頁 |
| 17 | 章授筆記 | 第287頁,第3字 |
| 18 | 古字詁林 | 第六冊,第463頁,第3字 |
| 19 | 古字釋要 | 第664頁,第4字 |